让文物“活”起来——克孜尔尕哈烽燧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 博物馆 2021-01-28 19:57:37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华夏大地上汇聚着无数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这些遗留到现今的文化遗址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抽丝剥茧

寻找那些埋藏千年的历史足迹

地区文博院(博物馆)线上研学课堂开课啦 ! ! !

  非常开心能够在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丝路古龟兹”历史文化线上研学云课堂中和大家见面。此次研学活动将以精品文物、文化遗产课堂,线上研学手工沙龙等系列形式推出。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将和大家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研学时光。

图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接下来,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阿克苏境内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建于汉代,位于今库车县伊西哈拉镇西北,地处盐水沟河谷东岸。烽燧平面呈长方形,由底部向上逐渐收缩。基底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约4.5米,残高约13米,是目前新疆境内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汉代烽燧遗址。

  其实关于烽燧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史册载:“ 夜间点火称烽,白日放烟称燧。”

  烽燧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曾有古人认为烽燧只是用来指代白天和黑夜的区别。唐人张守节曾在《史记正义》这样写过:“昼日燃烽,以望火烟;夜举燧以望火光也。” 

  然而,随着各地越来越多的汉简出土后,烽燧的面目终于逐渐清晰:烽燧亦作烽火,它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置能引上放下之木制机具桔皋,桔皋头有竹笼,充以柴草,平时放下,白天有敌来犯即燃柴草放烟,举起报警,叫“烽”。又多积柴草粪,夜间有敌来犯即焚火,以火光报警,叫“燧”,亦叫“火”。《墨子·号令》中有言:“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烽燧的作用在于示警却也不仅仅只局限于示警。

  它还成为了当时中央政权设置在西域的前哨阵地,在维护西域边疆稳定的同时也为这里带来了繁荣的中原文化。中原与西域就在这一处处烽燧中紧密相连。

图片

克孜尔尕哈烽燧静静矗立了千百年

它是历史滚滚车轮下的见证者


责任编辑:廖学芳

1000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