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敦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再现了人类最早滑雪狩猎场景。资料图片
品读新疆
它所描绘的生活虽然相距遥远
却让今天的我们
看到了生活的源头以及先祖走过的路
点击音频收听《<新疆岩画>和苏北海》
1995年,我第一次到新疆,在乌鲁木齐一家书店买了本《新疆岩画》,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苏北海。细读这本书后,我写了一组关于新疆岩画的短散文,发表在《散文》杂志上,所涉内容为岩画上的古老车辆、鹿石、狩猎场景、狼和羊、石人等。
家里的书太多了,没多久,这本《新疆岩画》便不知放在了哪里。那些年,我不断淘汰积攒多年的存书,将它们分类打包,送给需要它的朋友。每本书都应有它的归处。送出上千本书,余下的只有四五百本,这些书,我至今仍在阅读。有一天,整理书时,我再次看到它。
布尔津县发现的滑雪狩猎凿刻岩画。资料图片
我知道,自己还欠它一篇文字。
经查阅作者资料得知,苏北海先生生前为新疆大学历史系教授,1915年出生,江苏省无锡县人,1937年7月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
某日,我在孔夫子旧书网意外发现一页有关他的档案表格,字迹隽秀。得知苏北海并不是他的本名,而是笔名,他本名叫王仁南。他还有好几个笔名,其中有两个叫苏江、锡新,无疑在暗喻他出生地江苏无锡,另外两个是江戎疆、江戌疆。
透过《新疆岩画》与档案资料,我对苏北海先生的人生经历充满好奇。
当年22岁的苏北海,为何离开鱼米之乡无锡,一路西行?他先是到了甘肃武威,在武威师范学校任历史教员。这一路行程无疑是艰难的。他是怎么来的,是与几个人同行,或只是他一个人的孤旅?而后,又是什么原因去了更加遥远陌生的新疆学院任教,后半生在新疆度过?
福海县萨尔布拉克春秋牧场的动物岩画。资料图片
在这里,他主要从事西北少数民族历史研究工作。1988年及1989年间,新疆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西域历史地理》和《哈萨克族文化史》。苏北海先生离世前的最后一本书《丝绸之路龟兹研究》,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他在《新疆岩画》前言中这样记述:“1983年7月初,我和吉格尔、艾力提等同志深入阿尔泰山去考察哈萨克族历史时,于山区发现了不少岩画……岩画基本都在山区……而我既无车辆,又无经费……那时我已69岁,要爬山拍岩画,面临着体力、毅力的严峻考验……但我决心已下,深入岩画研究中去……在这10年深入新疆各山区考察岩画的过程中,行程11万公里……”
新源县则克台镇境内的克孜勒塔斯套岩画。
可见,苏北海先生当时从事的新疆岩画考察活动,不是一般的艰难。
不知什么原因,这本书没有将苏北海先生和他学生拍摄的岩画照片编排进去,而是大量选用了他们关于新疆岩画的影印手绘稿。比起照片,我认为这些影印手绘稿更难得。要知道,不少岩画刻在新疆僻远山崖高数十米的巨石上,需亲自攀岩,巧妙借助光线,才能看到岩画表面的微凸凹印。
30多年过去,有些残存的、模糊不清的岩画或许因风雨磨损消失了,有的或许更加难以辨识。而这部近60万字的大书,和收录的几百幅影印手绘图稿,详尽记录了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过渡的先民生活场景。那些处在新疆荒山野岭间的岩画,在这些文字和图稿里永存。它所描绘的生活虽然相距遥远,却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源头以及先祖走过的路。
因为这本书,我记住了苏北海先生。
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会带着这本书,与书里几千年前的先民一起呼吸,感受那古老,幸福,忧伤的生命延续和存在。(文/人邻)
阿勒泰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责任编辑:秦金俐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