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蒙:新疆人民对我恩重如山

石榴云/新疆日报综合原创 2023-11-21 13:32:03

  近日,“万人说新疆”走进北京分享会在京举办。分享会现场,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回忆起1963年至1979年居住新疆的经历,表示这16年的生活为他的文学创作带来灵感源泉,出版于2013年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就描写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历史故事和美好光景。“新疆人民对我恩重如山。”王蒙动情地说,“我对新疆充满期待和祝愿。”那么他跟新疆有着怎样的情缘呢?

  1963年,他举家迁往新疆

  1934年10月15日,王蒙出生于北京。他14岁入党,19岁因写下《青春万岁》而名震文坛。

  1963年,他举家迁往新疆,开始在乌鲁木齐工作,1965年4月又下到伊宁市巴彦岱镇(原红旗人民公社)。在这里他拿起坎土曼,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之中。与当地群众朝夕相处的6年时光,成为他创作的宝贵源泉。

在巴彦岱的王蒙(左一)。截自纪录片《我到新疆去》王蒙篇。

  在这期间,他住到了一生产队水利委员、老农阿卜都热合曼的家里。就这样,他和阿卜都热合曼老爹、赫里其罕大娘“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地群众渐渐把他当成这个家庭的一位成员。对于两位老人,王蒙心存感激和敬意。在小说《虚掩的土屋小院》里,他写道:“在我成人以后,甚至与我的生身父母,也没有这种整整6年共同生活的机会……我一想到阿卜都热合曼老爹和赫里其罕大娘,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爱心、责任感、踏实和清明之感。我觉得他们给了我太多的东西,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那些可爱的农民兄弟,邀请王蒙到家里赴宴,一口一句“房子去”,他们用肉饼、甜食、奶茶、抓饭、拉面和酸面片汤等招待他……即使已经过去半个世纪,在王蒙的笔下,那种美好的故事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图片

在巴彦岱的王蒙(右二)与当地乡亲们在一起。

  1971年,王蒙从伊犁回到乌鲁木齐,逐渐参与到文艺创作工作中。此后,他写下70万字的长篇小说巨著《这边风景》,记录了当年在伊宁巴彦岱的人生经历。

  1979年6月,王蒙离开新疆。坐上火车回北京时,他哭了。16年的年华流逝,他从一个29岁的青年,长成为45岁的中年人,他的女儿在那里出生,他的亲人在那里逝去,他最好的年华与新疆这块土地紧紧缠绕在一起。

  这不是告别,而是王蒙新的新疆故事的开始。

  王蒙对新疆的“回报”

     他离开新疆,却永远无法忘记曾与他朝夕相处、亲如兄弟的乡亲们,相继写下《淡灰色的眼珠——在伊犁》《你好,新疆》等名篇。在多部作品中,他详细回忆和记录了那段往日的时光。

《这边风景》封面图。

  2013年,《这边风景》出版后,因其反映了当地群众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内容包罗万象,被誉为新疆的“清明上河图”,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在2022年,《这边风景》迎来影视化改编。今年10月,被入选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2024年重点项目片单“美好生活篇”。

  王蒙说:“离开新疆多年了,但我对新疆的写作和回忆从没停止过。我把《这边风景》和《在伊犁》等以新疆为背景的系列作品,视为自己对新疆的回报。”

图片

1981年,时任北京作协副秘书长的王蒙回到伊犁巴彦岱体验生活,与骑着毛驴的村民伊萨克在一起。

  这些年,王蒙每年都要为中央党校新疆班授关于民族文化和现代化为主题的课程,深受党校领导和学员们的欢迎。2021年7月,王蒙再次来到新疆,有着73年党龄的他为伊宁市党员干部上了一堂题为《文化初心与文化使命》的党课。

  王蒙还回到巴彦岱镇探望阔别多年的乡亲们。再见王蒙,左邻右舍的兄弟姐妹和他紧紧拥抱,激动得热泪盈眶。握着乡亲们的手,王蒙说,在新疆的16年里,新疆人民对我恩重如山,我永远想念新疆,我永远祝福新疆。新疆人民是团结的,新疆生活是美好的。

3.png?x-oss-process=style/w10

2021年7月,王蒙再次来到新疆,紧紧拥抱巴彦岱镇阔别多年的乡亲们。

  素材来源:石榴云综合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我从新疆来、新疆我的家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阿依排日·阿布拉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