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 | 巍巍昆仑 文化根脉

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2024-01-12 10:38:42

  巍巍昆仑 文化根脉——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

  ■致读者

  近年来,新疆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中华文化的涓滴细流浸润各族人民心田,努力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巍巍天山舒长卷,最是文化润人心。《新疆日报》今起推出“文化润疆”版,深入报道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疆文化建设取得的非凡成就。版面主要栏目包括“文博纵横”“非遗广角”“博古新知”等,力求做到内容丰富、视角独特、观点独到,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打牢共同情感基础,满足读者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敬请关注。

昆仑第一峰——乔戈里峰。

  ■题记

  昆仑,是以山崇拜形式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天命”“天下”“天人合一”“大一统”等核心思想的文化符号,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有特殊政治、文化地位,具有“国家文化”“国家品质”和“国家形象”等特质,彰显“国家意志”“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的社会功用。

  在中国人的心中,昆仑山总是与“西部”的观念联系在一起,而中国历史上最早由国家出面确定昆仑山位置的人为汉武帝,他明确昆仑山为西域南山。这标志着汉代中国世界观已经从中原为天下之中,变化发展为以西域昆仑为天下之中。这既是一种了不起的世界观,也表明西域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因而西域昆仑也就与国土、国家主权直接关联。

  自此,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着“万山之祖”“万水之源”重要地位的昆仑,便直接与新疆的大山大水直接关联。何以如此?为何如此?古代新疆的山脉、绿洲、大河与祖国的历史文化渊源到底如何?

“于阗南山·玉河古道”多学科科考队发现中国最美的冰川——古里雅冰帽东部昆仑山麓宽尾冰川。

  2023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学者,组成“于阗南山·玉河古道”多学科科考队,沿216省道、克里雅古道、新藏线(G219),穿越5400余公里、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无人地带,对和田昆仑山脉的重要地理标志、地质地貌、玉石产地、人文史迹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科学考察。

  1月8日,记者专访此次科考活动领队、曾主持过多项昆仑区域考古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请他解析“昆仑”的文化概念,解读新疆昆仑大风水龙脉之祖的丰富内涵,讲述丝路昆仑的神话渊源,带我们领略壮丽昆仑的文化风景。

  记者:屈原《九章·涉江》中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昆仑不仅是历史地理名词,还是重要的文化名词。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昆仑为什么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巫新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天人合一”为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传统文化理念之一。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天”和“人”的意蕴都十分丰富,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昆仑,词义为“天”,既是中国思想文化符号化的神山,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通天之山。从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来看,距今8000年到6000年前,广域中国史前文化犹如满天星斗遍地开花,“天圆地方”“敬天法祖”“天命”“天人合一”“天下”等一体化因素普遍存在,文化共相已然形成。

  早期昆仑,各地域的通天大山与祭天的人为文化建筑均作为天命文化象征遍布广域中国大地各处。“昆仑”与山脉直接绑定的联系,最初并非专指根据大地构造地壳板块碰撞形成的昆仑山脉,而是天下所有的通神之山。随着“中国文化圈”和“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昆仑逐步西移,特别是张骞的“凿空”之旅和汉武帝定名昆仑,最终使西域南山变身“昆仑”,这其中已明确包含现代地理昆仑山脉。发生这一历史现象,乃是东西方交流中,古代昆仑山系沿线具有“总揽万国要道”的特殊地位。

  昆仑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是天下最高大的山,位于世界中央,既是“帝之下都”“百神所在”,也是西王母居地和黄河起源地。文献记载中许多先王、先祖,如轩辕、伏羲、炎帝、黄帝、嫘祖、帝舜、大禹等多与昆仑有关。

  昆仑大地,历来便是中华各民族世居交融、文化互鉴融通的地方。昆仑文化认为,天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存在,覆盖在地上,一切都在这一空间之内。从高度上看,一切都处于天的下方;从广度上看,整个世界都被天笼罩。“天”指的不只是大自然的天,它实际上包括了自然、民众、社会、祖先、世间万物的一种汇聚,代表最高的正义和权威。一个“天下”的认识,也使得“天下一家”观念出现。

  中国古代昆仑,是文化地理理念,包括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及秦岭、大别山、太行山等,是中国西部到中东部高山集合体,都是中华文化昆仑山系的范围。从地学角度看,把包括阿尔金山、祁连山在内的昆仑山附近山脉都算进昆仑山系,再向东延伸,把中国中部的秦岭、大别山脉也都囊括进来,为“中央造山带”或“秦祁昆造山带”。在地理学上,仅就现代的宏观地形区划特征来看,可笼统地称为中国中部的“中央山系”。历史地看,地学上的中国“中央山系”与中华文化精神上的“昆仑山系”是一致的。

  昆仑文化表达“大一统”的主流价值,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天人合一),体现血脉相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昆仑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顶级概念,昆仑山系辽阔、雄浑、连绵不绝的地理尺度,实际上也是中华文明的尺度。

  记者: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昆仑山总是与“西部”的观念联系在一起,而且中国历史上最早确定的昆仑山位置就在新疆,明确为西域南山,对于当时交通和科技都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怎么会产生这样的判断?

  巫新华:《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这段话的意思是:以张骞为代表的汉使出使西域还有寻找黄河源头的任务,汉使发现黄河源出于于阗大山,而且山中多玉石。他们采玉回来汇报,汉武帝根据上古地图和文字记载资料命名西域于阗出玉的山为“昆仑”。

“于阗南山·玉河古道”多学科科考队在于阗南山竖起的“寿比南山”碑。

  根据上古文献记载的神话象征,理解“汉使穷河源”,昆仑山就必须成为黄河河源,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这其实是长期困扰中国历史地理学学者的一个问题。“河出昆仑”其实并非现代科学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而是古代中国的人文(神话)地理观念,也就是说象征母亲之河的黄河源出于帝之下都昆仑。“河出昆仑”换句话说,也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天为昆仑,上古中国宇宙观与神话中的天也是母体的表象,是万物的本源,天地(宇宙)开辟的原型亦是女性的生育。因此,作为河源所出,作为通天之山的昆仑,不过是指孕育我们人类和万物的母体或母亲。

  此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这进一步把整个西域南山和葱岭(帕米尔)定为昆仑,强调这里是黄河源头。这样的观点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正统学说,直至晚清。同时确认黄河起源于西域南山和葱岭,说明中原、西域同饮中国河(黄河)水,早已是天下一家。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国家出面确定昆仑山地理位置的举措,包含了四个方面的要点内容:昆仑在西域,是西域南山(关联葱岭、喀喇昆仑);昆仑与黄河源头直接关联;昆仑和玉石原料直接关联;昆仑所在就是中国天下所至。这是西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国家主权方面的政治、文化意义与影响。

  可以说,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举,但是绝非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中国人对亚欧大陆各个主要文明区域重要性的新认识,而是在先秦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西域乃至西域南山之重要性。背景是亚欧大陆这块世界最大的地理板块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策源地,而西域以及昆仑山是上古世界各大文明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与关键区域。

  黄河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文化和王朝国脉的象征,与中华文化中象征昆仑的关系为一体。也就是说昆仑在哪里,黄河河源就必须在哪里。秦汉以降,寻找黄河源头并加以祭祀,便成为皇权天授、天子正统性的直接体现,为国之大事。

昆仑山脉高耸巍峨,风景壮美。李正虎摄

  自2100多年前的汉武帝起,历代王朝都把黄河源头认定为目前起源于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山麓,流经塔克拉玛干全境的塔里木河诸支流。晚清新疆省的出现与保有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与昆仑、河源有关统治哲学的现实反映。左宗棠率军平定新疆,在海防塞防的国防理念之外,其实还有中国历代王朝统治哲学天命观念方面的考虑,那就是保住昆仑、河源、天山,就等于保住国脉和维护清王朝皇权天授的道义,进而保清王朝的万世基业。收复西域、设立新疆省后,随之开展的最后一次罗布泊地区河源考察也是证据之一。这样说来,西域的南山(昆仑)、葱岭(帕米尔)、于阗河(白玉河、墨玉河)、葱岭河(叶尔羌河)等山河与中国古代的国家主权有着至关重要的政治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国脉之所系”。

  我们这次科考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为于阗南山、白玉河河源、玉河古道等地确立了重要的地理标识,为后来者树起了具体的昆仑山符号。另外,我们还在地势高耸、南倚昆仑雪山之巅的于阗南山一侧风景优美的地方,立下了“寿比南山”碑,广袤的昆仑山有了地标性打卡地。中国人常用的吉利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过去我一直认为表述有问题,怎么会有“东”和“南”的对仗?原来这个南山就是于阗南山。此后,于阗南山、西域南山,因昆仑而贵显。

  记者:我们耳熟能详的“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西王母不死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神话,都“发生”在昆仑山。这些是中国人给幼童启蒙时讲的故事,这些昆仑记忆中对中华文明的瑰丽想象已深深刻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些昆仑神话?新时代又赋予它们哪些新的意义?

  巫新华:昆仑神话是由多民族华夏大地多区域人群于不同时期创造和传承而来的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点和丰富内容的神话体系,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呈现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着毋庸置疑的意义和价值。

  3000年前,《穆天子传》“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见(帝女)西王母”。此时的昆仑已是西域大山,西王母只是西域地方首领。周穆王西巡昆仑,以天子(帝子)身份接见同宗同祖同一文化传统的西域地方首领(帝女)西王母等活动,表明昆仑这个古代中国地理山脉与文化象征性神山连同西域与西王母都已经深深地烙印了中国权属。

  无论是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创世壮举,还是女娲抟土造人、创造生命的神奇,抑或是伏羲始作八卦、开创人文的求索,都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炼石补天的女娲、射落九日的后羿、操舞干戚的刑天、怒触天柱的共工等,所表现出的是不畏艰难、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伟大奋斗精神。鲧禹治水、愚公移山,子承父业,勠力同心,贵在恒道,体现出伟大的团结精神。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其实也彰显了古代中国人勇于追逐梦想的精神。这些神话人物的“神格”深深影响了历代中华儿女的“人格”,影响着众多中华优秀儿女不畏艰险、前仆后继,或为了天下苍生福祉而英勇献身,或为了自由独立不屈不挠进行抗争。

“于阗南山·玉河古道”多学科科考队在于阗南山竖起的“寿比南山”碑。巫新华供图

  玉出昆岗,昆仑还是一座玉山。玉器在我国的使用不少于9000年,一直被视为沟通天人的神物。而出自昆仑山的和田玉作为古代中国最好的玉料,已有数千年使用历史。考古证明,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大量使用和田玉,另外不晚于商中晚期,来自昆仑山北麓的和田玉就已经被中原王朝大量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殷墟妇好墓755件玉器中大部分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以后,儒家以和田玉比德,和田玉因而被赋予许多文化精神,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宽厚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气魄,“锐廉不挠”的进取精神等。因而,昆仑山和田玉在中国历史上并非仅仅被当作一种矿产资源看待,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和田玉作为中国历代王朝确认的国玉,随着汉武帝钦定西域南山为昆仑,其重要性也被提升到更高的国家治理的政治高度和国家认同的文化维度。

  昆仑文化,具有重要的国家文化、国家象征、国家主权等方面政治内涵,关乎中华文明的世界想象,政治秩序与疆域版图以及其他众多的思想意义。弘扬开发昆仑文化的历史内涵,彰显这一象征符号的精神品质,在文化自信、文明自觉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图片、视频由巫新华提供)

责任编辑:木卡达司·买买吐逊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