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 | 骨雕艺人根登加甫的“刻”骨人生

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2024-01-30 17:11:18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阿比拜

  草原上策马奔腾的牧民、优雅的马头琴、嬉戏玩耍的天鹅……和静县骨雕艺人根登加甫在一根根骨头上刻画了美到极致的画。“骨雕是一种以兽骨为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技艺,一件骨雕艺术品需要耗时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成型后的骨雕艺术品,造型逼真,流传时间很长,这也是这项非遗的价值所在。”近日,他这样说。

根登加甫正在教学员骨雕。本人供图

  今年55岁的根登加甫从小喜欢画画,从师范学校美术专业毕业后,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一所小学任美术老师,平常喜欢用画笔记录美景、人物。偶然的一次机会,他与骨雕结缘。

  “一次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写生,寻找素材过程中,我发现地上堆积的牛骨。一些骨头上的图有点像眼睛、耳朵、鼻子等,我在骨头上随手刻了几笔,拼接之后就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哈巴狗图。”从那以后,根登加甫就迷上了骨雕,第二天就开始捡骨头、买刻刀,琢磨起骨雕技艺。

  骨雕是一项蒙古族民间传统技艺,用骨头制作而成的各种生活器具是当地牧民生活必备用品。为了能更好钻研骨雕,根登加甫在自学的同时,走遍了当地牧区,寻找老骨雕艺人学习技艺。

根登加甫作品《马头琴》。本人供图

  “第一次做骨雕作品,我用掉了20多根骨头,用一个多月才出一幅简单的画。”根登加甫说。骨雕以兽骨为原料,一般的骨头尺寸有限,而且质地薄、脆,因此要尽量选择相对较长、较厚的骨头,甚至对材料“千里挑一”才能雕刻出好作品,“每一件骨雕作品从选料、开料、刮骨、画样、雕刻、打磨,再到漂白、上色等等,数十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

  迷上骨雕后,一有时间,他就到草原上转一转,把造型奇特的牛羊角和动物骨头收集回来,有时也到屠宰场、牧民家中收集,回家后细细琢磨。

  2010年,根登加甫被评为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2015年又被评为自治区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其骨雕作品被列为“新疆礼物”。他创作的题材主要有两类,一是东归爱国题材,另一个是草原题材。代表作《东归》《回家》《牧歌》等骨雕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其中,《东归》结合多种刻画方式,将一支旌旗飘扬,将士盔甲鲜明、刀箭挎身的威武队伍,走过千山万水,奔向朝思暮想的祖国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根登加甫。本人供图

  更让根登加甫自豪的是,其作品《东归》《马头琴》《托布秀尔》在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暨2023国际版权论坛上获作品版权登记证书,他成为和静县首批获得作品版权登记证书的手工艺人。

  为了让骨雕这项非遗技艺能传承更久,根登加甫还在创作中不断创新。在最新作品《回家》中,他将纯银巧妙地应用在骨头自然色彩与肌理中,然后通过雕刻更好地渲染画面。与此同时,根登加甫不忘传帮带。在他从事骨雕技艺的30多年间,先后带出了300余名学员,牧民乃道尔吉就是其中一位。乃道尔吉放牧之余,很喜欢制作骨雕,“学习骨雕技艺,不仅给我带来了精神享受,更为我的生活带来了收入,今后我会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

  “我想通过融合创新,把骨雕与贝壳等结合起来,创作更多新材质文创产品。”根登加甫说。

责任编辑:秦金俐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