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好故事丨21年40多次来疆“探宝” 上海爷叔用光影撷取丝路繁花

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2024-02-26 12:57:05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

  走进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丁和的工作室,像跨越时空走进4000多公里外的克孜尔石窟——墙壁上都是石窟壁画的摄影作品,他甚至复原了一个缩小版的克孜尔石窟第99窟。闲暇时,他习惯在工作室中,面对着壁画沉思、冥想。

  约三五好友深入罗布泊,春节时寻梦古楼兰,独自在克孜尔石窟拍摄斑驳壁画,沿玄奘之路尝尽孤寂和壮怀,在茫茫沙海中找寻曾经的辉煌……21年里,丁和背着二三十公斤重的摄影器材,40多次来新疆,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中探寻古丝绸之路的遗存以及玄奘之路上的艰辛和荣光。他被誉为“龟兹壁画摄影第一人”,还是新疆龟兹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一入新疆便痴迷

  “去了新疆会发现,那里地貌的唯美、历史文化的震撼程度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拟的。”丁和说。这是他面对千年丝路的辉煌和遗存,面对克孜尔石窟,面对新疆时的感慨。

克孜尔石窟新一窟后室券顶上方的飞天。丁和摄

  然而,在21年前,他还没有踏足过新疆。对新疆的了解仅限于媒体宣传、影视作品等,最直观的感受来自儿时的一位远在伊宁市的亲戚。那时候,这位亲戚回上海探亲,坐了汽车坐火车,要走一个星期。在儿时的记忆中,新疆是如此遥远。

  2003年,丁和终于有机会到新疆了。“当时,我的重点在风光摄影上,基本上把全国各地都跑遍了,新疆是放到比较后面的地方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新疆距离上海确实远,还有就是新疆太大了,丁和总觉得时间太短了,需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来、才能多走些地方,好好拍些照片。

  初次来新疆,丁和大有收获,对新疆的兴趣更浓了。尤其令他着迷的是,新疆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更有苍茫戈壁、浩瀚沙漠等雄奇壮丽的风光,特别是常常与戈壁沙漠相伴的古城、戍堡等遗存。2004年春节前,他和几位好友结伴,再次来新疆。那次的经历令他终生难忘——除夕到达楼兰古城遗址,夕阳下的遗址在光影切割中有震撼人心的美,言语已无法表达,只能在震撼中捕捉光影的奇妙组合,用相机记录下来。

丁和在楼兰故城。本人供图

  探寻罗布泊归来不久,丁和有幸认识了著名学者冯其庸,他为研究西域文明以及玄奘之路,多次来新疆。“新疆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你应该把文化作为一个选题逐步深入下去,拍透、拍好。”冯其庸“点拨”丁和。

  不久,经冯其庸介绍,丁和又带着刚出版的《流沙梦痕——丁和西域艺术影纪》摄影集飞赴中国香港,专程拜访国学大师饶宗颐。饶宗颐先生送上一副早已备好的对联,“道出古人辙,心将静者论”。

  两位学者带着丁和走进了拍摄丝绸之路的道路,亲自指点他如何遵循学术脉络和文化价值去拍摄。从此,拍摄成了学术课题,新疆成了丁和的宝藏之地。

  撷取历史光与影

  玄奘东归入境的明铁盖山口,落日余晖下的楼兰“三间房”,历尽磨难又绚丽无比的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21年里,丁和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沿着古丝绸之路沿线前行,在冯其庸、饶宗颐等学者的指点下,用大画幅胶片记录下新疆震撼的地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当你意识到自己是在以有限的生命面对一个无限的世界的时候,你就会想着怎样去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楼兰故城遗址(斜晖映故城)。丁和摄

  21年里,丁和一次又一次背着数十斤重的器材,雇当地向导,深入古丝绸之路上一个又一个已人迹罕至的地点拍摄。在废墟和沙漠中,他常常围着残垣土丘的遗址遗存转了一圈又一圈,苦苦寻找最佳摄影角度,用奇妙的光影构图唤醒千年文明瑰宝。

  在拍摄玄奘之路上的文化遗址时,丁和接触到绚丽奇妙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从2007年开始,丁和全力投入到新疆石窟壁画遗存的拍摄中。原本打算用3年时间完成拍摄,后来,这项工作越来越大,花费了近10年时间。这期间,他还做了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只身前往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在馆藏部及展厅内拍摄大量馆藏龟兹壁画精品。“我的壁画摄影强调细节,对学术研究来说,找到一个细节也许就可以出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按照饶宗颐的指导,他在后来出版的《德藏新疆壁画》中严谨标注了关键数据,包括每一张壁画的尺寸、原窟位置等。这本书不仅有欣赏价值,更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出版及展出后引发巨大轰动。后来,他将这些珍贵影像资料无偿捐给了新疆的文物部门以及新疆龟兹研究院。

丁和在尼雅遗址。本人供图

  丁和的摄影作品中,有风沙中残存的城垣,有玄奘讲经的苏巴什大寺,有令人神往的尼雅古城遗址……不似新疆风光照那样光彩动人,却直击人的内心。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评价,“他撷取的从来不是眼前的好景,只是行将逝去的文明。”

  金箔不再繁花开

  “当金箔不再,丹青褪色,文化开出的繁花看似凋零,但其根脉其实永不枯竭、永不消逝。”丁和解释他为什么对克孜尔石窟壁画情有独钟时说。这也是他对新疆迷恋的原因之一。

  “冯老改变了我的摄影人生。”丁和说,“他希望我能用史家的眼睛为历史记录下有文化价值而非表面漂亮的东西,鼓励我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继续拍摄,这让我一下子打开了眼界,找到一条不同于别人的创作之路。”

  这条路是一条学术之路,更是探索之路。为了拍出楼兰故城的“灵魂感”照片,丁和绕了大半天才找到一处洼地,让镜头仰视楼兰遗址,以“嘴啃泥”姿势趴在地上,最大程度贴近楼兰的泥土……巨大木梁在碧蓝天空下横斜交错,恍若一支支“巨笔”在书写历史、挥洒时光。

  21年来新疆40多次,用大画幅相机聚焦新疆大地,收获了上千张珍贵的胶片,出版了《流沙梦痕——丁和西域艺术影纪》《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德藏新疆壁画》《丝路精魂 ——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多部专著,丁和在新疆找到了自己事业的起点。他的摄影作品已被上海美术馆收藏,并永久展陈在柏林的洪堡论坛,他也被聘为新疆龟兹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23年,以《丝路颂》命名的丁和文化摄影特展成功举办。

克孜尔尕哈烽燧。丁和摄

  现在,丁和正在编写一本关于新疆文化摄影的书,拟以《丝路底色》命名,用行走新疆的视角,去解构新疆历史文化,“我今年还要来新疆,来拍摄新疆,来见见这么多年在新疆结识好哥儿们。虽然我已经不年轻了,只要是来新疆,我浑身是劲儿!”丁和说。

责任编辑:郑欣然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