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莉
“新疆是一个打开的盛宴,装得下所有的惊叹和礼赞。”在“这里是新疆”丛书中的散文集《绿草无边》序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熊红久如此写道。
“这里是新疆”丛书。新疆文化出版社出版供图
而报告文学《胡杨的微笑》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李枝荣则写:“新疆的瓜果很甜,新疆的人情味儿很浓……我和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一样,呵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挚爱着这里的每一个面孔,喜欢着这里多姿多彩的风情,期待着这里山河安澜百姓喜乐。”
近日,“这里是新疆”丛书由新疆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共16册,有散文集《木垒的眼神》《绿草无边》《我的芦草沟》《大盘鸡正传》、散文诗集《出天山》、报告文学《胡杨的微笑》等,参与该丛书的熊红久、堆雪、段蓉萍、杨春、方如果、艾贝保·热合曼等多位新疆作家,从不同角度描绘雄奇秀美的大美新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展现民族团结的美好画卷。
“这里是新疆”丛书中的《绿草无边》。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李莉摄
《跳起来》《养鸽子的邻居》《春天的乌鸫鸟》《葡萄架下》《诺鲁孜节》《一支沙枣花》《克孜尔石窟游记》《七月的菊花台》……散文集《潮落浩歌》中,李贵友用文字表达着自己对新疆“久处亦怦然”的热爱。
李贵友说,新疆博大、开放、包容和富有凝聚力,像是一条宽广的奔流不息的长河,哺育着自己的成长,新疆史料和新疆文学赋予自己的小说、散文创作丰富的内容和地域气息。
“阅读《潮落浩歌》令人有一种视野开阔的阅读体验,”《潮落浩歌》编辑王荣说,“养猫、养花、跳舞、滑雪,夏牧场的牧民、养鸽子的邻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很多温暖的小故事,是他在新疆工作生活所见所闻的日常,读后有趣味、有感悟、有思考。”
王荣也是“这里是新疆”丛书的策划之一,她介绍,该丛书入选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除了对新疆风光风情的介绍,这套丛书还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很多普通新疆人的生活景象、成长历程被细腻生动地呈现。”
“这里是新疆”丛书中的《胡杨的微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李莉摄
《口述:新疆远事 》是一本以“口述”为记叙方式的文卷,分为《从银牛沟说起》《走远的人事》《不曾忘却的记忆》三辑,收录了“两个人的畜牧兽医工作站”“驼商家族”“空手捉活狼”“牛一圈 朱一窝”“巧匠董笆篓”“渠长”“白胡子爷”“妈妈教我接生”等曾发生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历史故事。
采录者田蓉红从2012年开始,走遍巴里坤远远近近的村落,采访了上百位70岁以上的老者,从他们庞杂的叙述中整理出一篇篇文稿,通过他们所亲历的事件,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我采访过的人有农户、猎人、退休干部、教师等,他们给予了我莫大的信任和支持。”田蓉红说,自己所写的都是平凡人的历史,“我也只是一个替他们把一辈子记忆最深刻的故事整理出来的记录者,很感谢那些能面对我敞开心怀讲述往事的老者。”
“这里是新疆”丛书中的《潮落浩歌》。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李莉摄
《就像风》的作者王珏丽生长在山东青岛,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她怀着追求青春奉献边疆的梦想、文学的梦想,来到新疆。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喀纳斯的一本画册,她爱上了 阿勒泰,后定居近20年。
“这场风从黄海边来,在塔克拉玛干金黄的沙漠蒸发掉了所有的湿黏,落在遥远的金山。也从多雨的城市,经过反复的晾晒,抵达遥远的雪都。”王珏丽在《就像风》中写道。
在流转的岁月中,王珏丽以脚步为引,心灵为伴,深情地探索了新疆的多个角落,每一片踏足的土地都见证了她与这片土地间不解的情缘。“这本书汇聚了我多年来的所见所感,从新疆独特的自然景观,到多彩的民俗风情,每一处描绘都饱含着我对这片热土的无限热爱。”她说。
“这里是新疆”丛书中的《口述:新疆远事》。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李莉摄
一直以来,新疆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美食文化和多元的民俗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游历。近些年,新疆旅游热度更是居高不下。
“新疆作家们也希望借助文学的力量,推动当地文旅发展,我们出版社就为新疆作家们提供了这个便利。”新疆文化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董事长兼总编辑沈岩介绍,“这里是新疆”丛书作者们来自南北疆各地州市,书中有很多基层生活描述,反映不同区域地方特色,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度,展现了新疆作者们眼中的新疆。
“这里是新疆”丛书中的《就像风》。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李莉摄
沈岩说,丛书不但细腻描绘了新疆的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而且展现了新疆人民的本真情感。新疆作者们通过真实的笔触,生动呈现了新疆人、新疆事和新疆情的风韵魅力,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新疆的热情与活力、坚韧与包容。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疆的别样风采。
责任编辑:郑欣然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