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依努尔·尼牙孜
1977年,高考的春风吹到天山脚下,我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踏入了高等教育的学府。从那一刻起,我的命运便与新疆妇女健康紧紧相连。
几十年间,这片土地从贫瘠走向繁荣,我有幸成为新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
我的母亲是一名医生,她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我。那个年代,农牧区缺医少药,农牧民健康意识淡薄,很多小病拖成了大病。我想当医生,尽己所能为他们做一些事。
大学的每一天,我都数着时间过。图书馆里,我翻烂了教材;解剖室里,我是最后关灯的人。同学们让我劳逸结合,但从西北边陲来到大城市求学,很不容易,我就是“全村的希望”。
毕业后,我回到新疆,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妇科医生。看到病房里挤满了晚期宫颈癌患者,我的心像被针刺了一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宫颈癌防治上蹚出一条路!
1988年,原卫生部开设老少边区日语培训班,科主任胡燕燕帮我填了申请表,“我希望咱们科能飞出个‘金凤凰’”。在她的鼓励下,我参加了考试,前往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92年,我通过了“笹川医学奖学金”考试,前往日本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回国后第4年,我收到导师寄来的“笹川医学奖学金”特别研究生通知书,并考上了那里的博士。
2003年,我博士毕业,当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开会时,一位专家告诉我,宫颈癌的病因是HPV感染引起的,早诊早治是可以治愈的。
回到新疆,我立刻向医院申请经费,带着学生深入南疆开展宫颈癌筛查。在沙漠边缘的村庄,我和团队顶着沙尘暴挨家动员;在巴扎里,我们追着妇女宣传宫颈癌早筛知识。
难忘2006年寒冬。清晨5点,我们坐着毛驴车去邻村筛查,回住地的路上,远远就看见妇女们已经站在院门外等待。一位老奶奶颤巍巍递来热茶,“喝口热的再干!”那天,我们走了30公里,筛查了800多人。
十年间,在当地医务人员的配合下,我们完成了第一次规模化、规范的宫颈癌筛查,建立起新疆首个宫颈癌数据库,为国家农村妇女“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项目在新疆落地提供了数据支撑。2009年,新疆14个县跻身该项目国家首批试点县。
这些年,新疆卫生健康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们的筛查点,从最初的村委会腾出的杂物间、土砖垒的一间村卫生室,变成了标准化的村卫生室。不仅有诊疗区、输液区、药房,还建起了中医阁,妇女们在家门口就能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中医治疗。随着国家、自治区不断加大对宫颈癌的筛查力度,新疆宫颈癌发病率大幅降低。
筛查中,我们发现了新疆宫颈癌不同于全国的发病情况,针对在筛查中发现的问题开始了宫颈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我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联合项目以及国际国内协作项目等26个项目,借助国内高端研究平台开展了系列基础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新疆宫颈癌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做好宫颈癌筛查工作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疑难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持续加强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到现在,我已经培养出了56名硕士和博士,她们大部分都留在了新疆,很多都能独当一面。
我的名字“玛依努尔”,意思是“明亮的月光”。大家都说,我这片“月光”照亮了许多人的梦想与前路。我想说的是,月亮是被太阳照亮的,我只是反射了这个时代的光。
如今,我虽已退休,依然会和新疆的妇科医生们一起,护佑各族妇女健康。(苏璐萍整理)
责任编辑:杨蕾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