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疆故事丨胡杨年轮的见证

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2025-07-25 00:15:42

  阿迪来·吐尔洪

  1995年,我出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郊的古勒阿瓦提社区。家门口有一棵百年胡杨树。从我记事起,它就在那里。那些关于和睦、温暖和成长的事,好像都记在它一圈圈的年轮里。

阿迪来·吐尔洪(左一)的婚礼上,刘珊珊(左二)送上祝福。 阿迪来·吐尔洪提供

  小时候的夏天,胡杨树荫下常有母亲教我念童谣的声音:“小燕子,穿花衣……”父母卖玉米的钱送我上了幼儿园。在那里,我认识了扎着羊角辫的刘珊珊。她教我叠纸飞机,我教她维吾尔语。她用不太流利地维吾尔语对我说着:“我们永远不分开!”这就是我们友谊的开始。

  8岁那年,父亲因突发心脏病去世。自此,我每每看着胡杨树笔直的树干,都想起他常对我说的话:“要像胡杨树那样,把根扎进知识的土壤。”

阿迪来·吐尔洪留影。阿迪来·吐尔洪提供

  2005年,在阿克苏尘土飞扬的乡道上,我和刘珊珊系着红领巾一起跑。她穿了一条新的白色短裤,裤脚有细细的蓝边,很好看。“珊珊,你的裤子真好看!”第二天,她拿着一个纸袋站在胡杨树下,脸有点红:“送给你,我们是好朋友!”那条有洗衣粉香味的短裤,我不舍得穿。母亲说:“常叫她来家里吃饭吧。”

  后来很多个傍晚,在胡杨树下、在葡萄架下,我穿着白短裤,她穿着我的花裙子,分着同一块馕吃。胡杨树叶沙沙响,与我们的笑声混在一起。

  这份友谊,像胡杨树的根,扎在我们心里,时间越长越深。大学毕业后,我在乌鲁木齐待了两年。再回到阿克苏,家乡的变化让我惊讶:过去尘土飞扬的多浪河有了漂亮的河边路,无人机在棉田里洒药,戈壁滩上立起大片大片的光伏板,像蓝色的海洋。我和刘珊珊坐在河边的椅子上,看夕阳把胡杨树染成金色。她说:“咱们阿克苏,越来越好了!你也回来吧!”

阿迪来·吐尔洪第一次见到大海。 阿迪来·吐尔洪提供

  2024年我结婚了。刘珊珊作为娘家人,第一个到。我慢慢走进来时,第一眼就看到她举着手机在拍我,脸上都是眼泪。她带着哭腔说:“希望我的宝贝永远幸福快乐!”我的眼泪也一下子流出来。我们紧紧抱在一起。“等你生了女儿,就叫阿娜尔(译为:石榴)。”她说。

  除了刘珊珊,我长大的路上还有不少温暖的人。六年级时,家里困难,班主任何美丽老师悄悄帮我交了学杂费。她来家访,指着课本对我说:“阿迪来,你这么爱读书,以后一定能成为照亮别人的光。”胡杨树的影子落在课本上,我握紧笔,心里想,要把这份温暖变成努力的力量。2010年拿到阿克苏教育学院录取通知书那天,母亲眼睛哭红了:“你爸要是能看到今天……”胡杨树的树枝在风里轻轻摇,好像父亲在回应。

  2017年9月,我成了拜什吐格曼乡色盖艾日克村幼儿园的园长。开学那天,幼儿园来了第一批支教老师,家门口那棵胡杨树的叶子闪着光。从阿勒泰市来的哈斯木老师带来了包尔萨克和奶疙瘩,还拿出许多雪山的照片,给孩子们看北疆的样子。“喀纳斯湖真的有水怪吗?”孩子们围着他问,教室里充满笑声,就像一家人。

  2019年,在浙江援疆前方指挥部安排下,我去浙江金华学习。第一次见到长江的兴奋,第一次看到大海的激动,都留在了照片里。回来后,我把照片贴在幼儿园墙上,告诉孩子们:“我们的祖国很大,各民族就像一家人。”

阿迪来·吐尔洪(左二)和幼儿园的同事们。 阿迪来·吐尔洪提供

  现在,我经常带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胡杨树下讲故事。讲刘珊珊送我的白短裤,讲何老师对我的鼓励,讲哈斯木老师说的雪山故事,讲我在浙江看到的大海,也讲家门口那棵百年胡杨树。有一次,一个孩子抬头问我:“老师,胡杨树记得这些事吗?”我告诉她:“胡杨树有年轮,一圈一圈都记着呢。”

  风吹过家门口、校园里、街道边的胡杨树,树叶哗哗响,仿佛在说过去的事。从童年的伙伴到长大路上的帮助,从家乡的变化到各民族的团结和睦。每个人的幸福,都在胡杨树细细的年轮里。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整理)

  相关报道:

  我的新疆故事丨墨玉十年 沙海生花

  我的新疆故事丨菜篮子里的民生跃

责任编辑:杨蕾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