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魏永贵 王立华报道)种、管、收全程仅两人,2332亩棉花总产1233.95 吨,单产达529.14公斤!10月底,4岁的“超级棉田”为新疆棉花再添彩。
这个“超级棉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2021年由巴州极飞农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州极飞”)种植,面积3000亩,是国内首个无人化棉花农场。
10月棉花采收季,位于尉犁县的巴州极飞农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超级棉田”里,管理员艾海鹏(右)和凌磊在查看棉花长势。汪志鹏摄
4年来,巴州极飞以国内先进的农业无人机、农业物联网和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等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结合新疆大力推行的棉花种植“良种、良法、良技、良机”规范和标准,不断探索,棉花总产、单产年年增长。
“2021年,棉田遭受风灾,可采收面积只有50%多,平均亩产254公斤。”11月4日,“超级棉田”的两名管理员之一艾海鹏说,2022年,“超级棉田”解决了苗期防风问题,平均亩产达403.6公斤。2023年,棉田遭遇“五月飞雪”,1500亩地重播,但依靠科学管理,总产达1191吨,亩均产量420.9公斤。今年,3000亩的“超级棉田”在核心示范区播种了2332亩棉花,668亩开展棉花种植科研新项目试验。在精心管护下,核心示范区2332亩棉花产量再创新高。
“仅两人管理,单产还这么高,‘超级棉田’名副其实。” 尉犁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闫显飞说,4年来,“超级棉田”升级和实施了多项科技成果,如棉麦分播、干播湿出、病虫害预警防治、人工智能识别杂草等。“超级棉田”这些技术和整体管理模式,已在尉犁县逐步推广应用。
“这几年,我亲身感受到了棉花种植机械化率的大幅度提升。每年开春下地,大家都互相打趣:又要强迫机器劳动了。”受益于“超级棉田”模式的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古勒巴格村种植大户崔永峰回忆,“超级棉田”的这种无人化种植模式实施当年“老把式”们纷纷质疑,在启动现场,一位老棉农对着采访镜头咧嘴笑着说:“地里的活离不开人。全靠机器种地?简直在胡说八道!”
“如今,你再去这位老棉农的地头看看,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啥人,都是机器在忙。”崔永峰笑着说。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历经多年努力,新疆棉花已经形成了一套集成设备优势、拥有独特技术、实现管理创新的种植新模式,新疆棉花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7%,棉花平均采净率达到了95%。
责任编辑:曾丽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