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高”向“新”再出发

石榴云/今日新疆原创 2025-04-21 16:11:42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集中优势资源建设高新区,坚持“高”“新”发展定位,集聚创新发展动能,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阿克苏阿拉尔等高新区,正以蓬勃之势逐“高”向“新”,勇立时代潮头。它们或是汇聚科创资源,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或是抢抓发展机遇,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抑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各展所长,以扎实的行动与创新的实践,书写着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本刊约请全区11家高新区主要负责人畅谈奋进之路与未来规划,展现为新疆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担当与作为,共同绘就新疆现代化建设的绚丽画卷。

  科创领航,发挥主引擎作用

  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

  区委书记 贵浩

  乌鲁木齐高新区作为新疆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疆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在乌鲁木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走在前、作表率中,发挥着主引擎、顶梁柱作用,在2024年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49名。

  我们持续汇聚科创资源,大力支持创新创造,加快建设新质生产力先导区,打造面向新疆、辐射中亚的科创中心与人才高地。同时,结合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高新功能区块建设,积极推动高水平开放,着力构建“创新驱动+人才引领+产业支撑+金融赋能”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抢占未来制高点,为乌鲁木齐乃至全疆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新区力量。

  “链”接未来,培育新质生产力

  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党工委书记 吕养旭

  昌吉高新区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机遇,坚持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引擎,紧紧围绕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科技三大产业,集聚企业超2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3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各类创新平台40个。2024年建成全疆首个空地一体无人机管理智慧园区,2025年3月全疆首辆无人小巴士在昌吉高新区试运行。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实施以“存量延链、增量建链、因势拓链、平台载链、环境兴链”五大链条和十大重点项目建设为牵引的“一五一十”战略措施,围绕新赛道、新业态、新场景,重点实施特变电缆10万吨铝杆加工生产、首航30万千瓦储热等项目,在低空经济、生物科技、铝下游产业、场景应用、现代电商等方面全面发力,为新疆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高新力量。

  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有效路径

  克拉玛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余坤

  克拉玛依高新区以科技创新为强大驱动力,稳步推动传统能源产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的能源产业方向转型升级。

  全力支持石油工程中试实验室在石油工程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作为国内第一个石油工程中试实验室,已成功引入2个院士团队和20余家科研单位,持续开展石油工程领域先进技术研发及应用。同时,该实验室还服务了全国10多家油田15种不同类型研究,其研究成果直接用于优化油气开发的工艺参数。全方位打造克拉玛依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中试基地,使其稳步成为中国西部能源化工领域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概念验证中心及技术孵化加速器。

  下一步,我们将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所构建高层级的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等活动,积极探索新型炼油技术等科研成果在高新区转化投产的有效路径。同时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并建立专业的孵化服务团队,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入驻企业,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打造南疆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主战场

  阿克苏阿拉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党工委书记 田丰

  阿克苏阿拉尔高新区聚焦“一特三新”主导产业,完善“一区四园”管理模式,举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与疆内外5家高新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引进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燃气轮机应用项目,推动新疆智能装备研究院、阿克苏新大昆仑新质生产力研究院相继落地,培育新疆中航绿能、丝路智联航空科技等龙头企业,逐步构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2024年,高新区完成总产值715亿元,占阿克苏市、阿拉尔市两地之和的88%;规上工业企业218家,占两地之和的67%;高新技术企业48家,占两地之和的83%。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十大产业集群”建设,锚定高新区发展定位、重大使命、方向目标,依托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民航大学、厦门大学等资源,加快低空经济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和可持续航空燃料验证中心、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无人飞行器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创平台建设,努力将阿克苏阿拉尔高新区打造成南疆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主战场。

  构建创新发展新矩阵

  石河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李世平

  近年来,石河子高新区聚焦通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了一批行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占兵团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60余个,推动碳基新材料、节水装备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面向“十五五”新蓝图,石河子高新区将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大科技资源统筹力度,深化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和石河子大学合作,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健全和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生物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双港”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推动绿色算力及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建设。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种子—苗圃—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园”产业孵化与培育体系,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新质生产力。

  建设西北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协同区

  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樊晓毅

  哈密高新区锚定自治区赋予哈密“一标杆两典范”总体定位,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2024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35%,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31.6%,已成为引领哈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主平台、主阵地。园区已构建“一区三园三基地”空间发展格局和“一高两新”产业生态体系,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聚集龙马、金风等龙头企业,形成完整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材料领域聚焦钛、镁、硅、超硬材料等前沿发展方向,建成全疆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生产基地;新能源领域打造光、氢、储全产业链,2024年园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3.57亿元,同比增长26.9%,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初见成效。

  今后,园区将规划建设在西北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协同区,持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配套水平,力争2030年实现千亿元规模,培育3家百亿级企业,锚定“高”目标、聚焦“新”方向,以产业革新贯穿高新区发展全过程。

  建设面向中亚的智能装备基地

  伊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周兴

  伊宁高新区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建成技术与产业转移中心、南京援疆双创园等7大科创载体,汇聚27个科研创新平台。连续举办“南京援疆杯”创新创业大赛,吸引百余家企业同台竞技。依托伊犁河谷薰衣草特色资源及优质农副产品打造全链条创新体系,紫苏丽人建成新疆首个薰衣草主题众创空间,获39项国家专利并主导制定2项行业标准,艾尼大叔构建智慧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推动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引进新疆中重高科特种机器人、工业清洁机器人基地等项目,填补区域智能装备空白,依托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构建“技术研发在伊宁、产业配套跨边境、市场辐射中亚”的开放格局。2024年工业总产值15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2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余家。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核心使命持续发力。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深化开放合作,建设面向中亚的智能装备基地,以更高质量谱写西部高新产业发展新篇章。

  绿色赋能,引领南疆新型工业化

  库尔勒上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吴平宁

  库尔勒上库高新区紧扣国家绿色能源发展战略和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部署,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建链、延链、强链、补链为主线,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成功吸引165家企业入驻,逐步形成总投资1400多亿元的产业集群,成功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推进高新区产业科技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循环融合化发展,积极打造南疆新型工业化新矩阵。2024年总产值达250.88亿元,工业总产值135.88亿元,工业增加值30.3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85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并获得首批自治区化工园区D级标准,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我们将不断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增强市场竞争力、自主创新力、引领辐射力和区域影响力,引领南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造全疆乃至西北部地区特色鲜明、示范带动力强的“石化+”现代化产业体系高科技园区。

  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

  轮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田君

  轮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扣“高”“新”定位,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线,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61.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7.57亿元。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自治区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企业累计有效专利458项。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轮台县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融入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实现园区内产业集约集聚、物料互供、能源安全、绿色发展。

  打造绿色化工和先进材料产业基地

  阜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杨晓东

  阜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扣国家“双碳”战略和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部署,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形成氯碱精细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深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16.4亿元,工业增加值88.81亿元,绿色建材产值突破30亿元,2025年3月获评新疆绿色建材示范基地。

  作为自治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通过“气化园区”建设,年处理焦炉尾气、高炉尾气2亿立方米,转化为清洁天然气,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节约燃煤7.2万吨,形成“煤炭—清洁能源”闭环产业链。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以43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矩阵,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企业生产效率提升1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率逐年提升。

  下一步,阜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持续对标国家高新区定位,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深化循环经济模式,加速智能化、数字化升级。同时,依托“一带一路”区位优势,拓展中亚市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化工和先进材料产业基地。

  构建园区协同发展新格局

  疏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魏凭

  疏勒高新区始终以服务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和自治区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定位为己任,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金属冶炼、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南疆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同的战略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家,2024年工业总产值达87.3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5.39亿元,成为南疆产业集聚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的增长极。构建起数智物流园、高新制造园、生态钢化产业园、喀什经济开发区飞地园区协同发展格局,累计带动3.31万人就业,为喀什地区稳增长、促就业提供了核心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实施创新提质、开放赋能、要素保障工程,建设南疆化工中试基地、表面处理技术研发中心,培育5家以上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打造面向中亚、南亚的出口加工基地,建设跨境电商服务中心;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年培养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全力打造南疆科技创新主阵地、产业升级强引擎。  

责任编辑:高泽斌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