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里的故事

石榴云/今日新疆原创 2025-04-21 12:44:15

  刘茜 郭雪梅 索蓉芝/文

  作为新疆创新矩阵的核心引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既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也是人与城、产与智深度融合的叙事场。政企围炉共谋发展、戈壁深处将黑水淬炼成清流、紫光车间里重写农业法则……高新区里的创新故事讲述着这片土地上“高”与“新”的时代内涵。

  一场双向奔赴的政企“家宴”

  3月20日早晨,在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昌吉高新区”)人才大厦二楼报告厅,飘来袅袅茶香,一场名为“园区说事”的特殊“家宴”开始了。  

  没有刻板的汇报流程,没有单向的政策宣介,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家掏心窝的奋斗故事、政府破解发展难题的真心实意、职能部门立军令状的郑重承诺。

  当昌吉市江北再生纸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玉华展示手机里的车间视频时,昌吉高新区建设管理局局长吴新跃接话道:“9公里燃气管道的冬季施工,咱们可是破了新疆纪录。”这家因动力供应不足“蛰伏”多年的企业,在昌吉高新区的协调下,新建了9公里天然气管道及40吨燃气锅炉,让生产线重焕生机。

  “家宴”上,既有家长里短的温情,也有星辰大海的壮志。首航能源集团昌吉热电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多清海带来“双碳”答卷:总投资23.95亿元的30万千瓦储热+电化学储能项目,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厂相比,建成后年减排二氧化碳超46万吨,相当于再造2.5万亩森林;昌吉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胡伟描绘“空中丝路”蓝图:智慧工厂将让“昌吉造”无人机沿“一带一路”飞向世界……  

  报告厅走廊公告栏上,2月诉求清单中“解决融资难题”“配备员工文娱设施”等事项,处理的进度精确到百分比。这种绣花功夫背后,是昌吉高新区独创的“三维服务体系”:

  “数字画像”精准把脉。在昌吉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大数据屏幕前,2700家企业被标注为不同服务类型。新疆博观林果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罗辉对此深有体会:“刚落地时‘服务管家’就跟踪服务,保证了公司落地即运营。”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针对6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昌吉高新区创业创新服务中心搭建“科技红娘”平台,校企合作“直通车”,加速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今年,昌吉高新区计划联合疆内4家国家高新区共建新疆国家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联盟,通过创新资源集聚共享,打造西部协同创新发展高地。

  “金融超市”助企融资。昌吉高新区与昌吉州金融办共同打造“金融超市”,与24家金融机构签订了入驻协议,着力打造“一站式”常态化综合金融服务平台。2024年共为120家企业融资11.22亿元。  

  茶香渐淡而宏图愈明。首航储能项目将构建“冷热电气”四联供体系,打造西北新型能源体系样板;云圣智能智慧工厂带动无人机产业链集聚,目标是三年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博观林果业结合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立志打造中亚五国跨境电商枢纽;昌吉高新区各部门联合推出“企业点单、园区接单”机制,问题解决时限压缩至72小时……

  窗外,春风拂过这座天山北麓的产业新城。会场内,政企双手紧握的温度,正转化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强劲动能。

  在油田污水里“淘金”的企业掌舵人

  2021年盛夏,克拉玛依地表温度突破5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风城油田作业区稀油注输联合站内,污水在沉降罐中翻涌,絮凝的油泥不断上浮,作业区负责人急得直跺脚:“加药量翻倍都治不住!”

  接到求助消息的黄保军带着公司科研团队赶到现场,一套量身定制的水质净化方案实施,不久,该处理站便实现了日处理2000立方米污水的达标排放。

  作为克拉玛依市三达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达新技术”)的掌舵人,黄保军带领科研团队用50多项专利、数十亿元产值,诠释着“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的理念。

  2000年,为了解决油田污水处理水质问题,黄保军带领三达新技术与长江大学合作开发了“水质高效净化与稳定技术”并在本地应用,这项技术也成为三达新技术叩开科研大门的“金钥匙”。

  2012年,黄保军筹建全疆首个含油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克服了科研团队力量弱、设备有限等困难,将多个高校团队引入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本地研发团队,深耕油田含油污水处理。

  如今,三达新技术已改扩建污水处理站20余座,日处理量达到11万立方米,为克拉玛依油田节约成本上百亿元。

  2022年的一天,克拉玛依市科学技术局工作人员找到黄保军:“明天我陪着你们一起去乌鲁木齐。”

  原来,黄保军申报的“基于乳化机理的稠油增产药剂配方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刚刚落选“两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一场持续半年的暖心“陪跑”就此展开:克拉玛依市科技局工作人员带着科研团队到自治区科技厅汇报和展示;邀请专家到企业进行辅导,答疑解惑……最终,项目获批,获得了200万元资金支持。

  在克拉玛依,这样的“创新陪跑”已成常态——

  2022年起,克拉玛依市区多部门主动与三达新技术沟通,通过政策解读、人才梳理和规划、资料信息填报等“一条龙”服务,帮助企业筛选出多名高端技术人才进入“天山英才”培养计划;2023年,公司高级工程师高则彬成功入选“天山英才”培养计划优秀工程师项目。两年时间里,他组建了多人科研团队,深耕含油污水处理项目,重点进行二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技术及相关应用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创新生态下,三达新技术逐渐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入选“2023年新疆工业企业研发投入50强”。

  “儿子娃娃”刘振涛的智能农业诗行

  4月9日,在新疆紫晶川梭高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晶公司”)智能化LED植物工厂内,一排排紫色灯光下,鲜嫩的饲草正以7天一个周期快速生长。“每个种植箱大小相当于一个大型海运集装箱,内部多层种植面积合计约168平方米,每7天可生产饲草8到10吨。”36岁的刘振涛正在查看饲草的生长情况。

  刘振涛是紫晶公司生产部部长。自2016年进入公司后,他见证并参与了公司智能化农业从“概念图纸”到“实景车间”的每一步蜕变。

  时间回到2009年,刘振涛带着对新疆的憧憬,从河北省衡水市考入新疆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当时对园艺的概念还很模糊,只觉得新疆的瓜果香甜,想看看这片土地的模样。”刘振涛回忆道,与智能化农业结缘,是2016年的一次职业选择。

  2016年,台湾农业经济学博士张世泽来到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从事智能化LED植物工厂项目的落地和推广。在弱电安装行业摸爬滚打两年后,刘振涛决定回归专业。“没有土壤,不需要阳光也能种出蔬菜,紫晶川梭的植物工厂概念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在紫晶公司的招聘现场,刘振涛顺利通过了面试。

  入职初期,刘振涛从车间技术员做起,他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参与植物工厂系统集成、蛹虫草深加工、智能种草箱研发等项目,累计获得47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16项为第一发明人。

  由于表现突出,刘振涛在2020年初被提拔为公司生产部部长。这个新角色对他而言不仅是职位的跃升,更是一次从技术深耕者到管理者的蜕变。“之前,一直是公司托举我成长,如今肩膀上的责任重了,我也更应该坚守并为公司创造新的价值。”刘振涛说。

  2022年,紫晶公司在南北疆建成两座智能种草示范工厂。其生产的新鲜饲草蛋白质含量高达70%,可直接供应养殖场,解决了传统畜牧业冬季饲草短缺的难题。刘振涛和团队研发的智能种草箱,通过精准调控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实现了7天就能收获新鲜饲草。  

  “刚毕业时,我觉得留在新疆是因为喜欢这里的辽阔,现在才懂,是这里的人让辽阔的土地有了家的温度。”看着办公桌上的全家福,刘振涛说:“父母常说我是‘新疆的儿子娃娃’,其实,我觉得新疆更像一位包容的母亲,接纳着每个愿意流汗的孩子,让我们在她的土地上把理想‘种’成现实。”  

  谈及未来,谈及理想,刘振涛说,所谓理想,就是把选择的路走成带露的诗行,让每个7天的生长周期,都成为岁月对深耕者的回馈。  

责任编辑:高泽斌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