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举行的自治区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闻通气会现场。通讯员 郑屹摄
石榴云/新疆法治报记者 房佳伟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当前,新疆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怎么样?政法机关做了哪些努力?在1月15日举行的自治区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闻通气会上,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与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共同给出答案:锚定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统筹发力,以政法担当释放法治效能——一年来,依法惩处各类涉企违法犯罪,挽回经济损失98亿余元;畅通涉企诉讼案件“绿色通道”,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审结涉企案件18.24万件,平均审理期限降至30.4天;专项治理涉企执法突出问题,整治执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案件1583起,问题整改率达95.97%。
全区政法机关坚持把法治思维贯穿到优化营商环境各领域和全过程,通过拆“篱笆”、培“土壤”,为新疆经济发展增底气、强韧性。
培植沃土 好政策激发新活力
2024年12月中旬,托里县组织检察官、司法行政干警、反诈民警等开展法治宣讲进企业活动。通讯员 加合普江摄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经营主体遇到的法治“痛点”在哪里,政法机关努力的方向就在哪里。
2024年,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印发通知,强调要落实好自治区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行动,围绕规范性文件清理、执法突出问题治理、立案整治、涉企账款清欠、积挂案清理、专项法律服务、涉企诉求核查化解等方面,逐项分解、破解,为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营商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法治服务和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根据行动方案,全区政法单位立即行动起来,紧盯本系统问题症结,针对性提出可量化、可跟踪、可考核的工作目标。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主动与新疆64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结对共建,围绕“党建共建搭桥梁 法润营商促发展”主题,深化信息交流,共谋发展活力。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立足便捷诉讼、高效执行,出台20条措施,建立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2024年全区法院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90.1%,“立案难”得到显著缓解。
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制定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条举措,坚持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依法开展涉企财产刑事执行专项监督,核查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犯罪案件,监督推动问题整改。全年办理涉企民事监督案件477件,公益诉讼案件53件,制发书面纠正违法通知书111份。
自治区公安厅完善执法制度机制,规范执法流程,建立“亲”“清”警商交往正负面清单,推动建立健全多部门共同参与民营企业内部腐败问题治理机制。持续开展个案核查、执法巡查、专项整治等执法监督工作,有效避免逐利执法、违规插手经济纠纷等问题。
自治区司法厅着力加强立法供给,优化务实管用的制度环境,积极开展法治督察,及时纠治营商环境“中梗阻”痼疾。
“从小切口发力,坚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既不自我设限、裹足不前,也不好高骛远,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改善经营主体感受,提振投资发展信心。”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王建军道出工作路径。
靶向施策 好服务释放新动能
2024年10月31日上午,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人民法院派出由执行法官、法警、财务人员组成的执行团队,执行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图为执行团队核查涉事企业账目。石榴云/新疆法治报记者 古雪丽摄
沃土肥春草,辛耕筑良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宜商宜业的政务环境。新疆政法机关瞄准突出问题,靶向攻坚,服务更加精准。
新疆法院系统在执行涉企案件时,充分体恤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优先采取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小的司法措施,严禁超标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对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存在资金困难的企业,预留必要的流动资金和往来账户,最大限度降低执行措施的影响,使企业安心经营、稳定生产。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时了解到,被执行人某公司在之前的案件中履行义务情况较好,且处在生产经营关键期,若产生新的强制执行案件,可能会对企业信用产生不利影响。在征求申请执行人意见后,承办法官联系该公司制定分期履行方案。仅4天,该公司便主动履行部分款项,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
新疆检察系统持续深化知识产权综合履职,围绕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司法保护。2024年,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在阿克苏地区专项试点地理标志检察保护,一年来,阿克苏地区两级检察机关对阿瓦提慕萨莱思(葡萄酒)、阿克苏苹果、库车小白杏、温宿大米等特色品牌企业进行“检察体检”,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发检察建议,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地理标志行业协会的沟通协作,依法推进地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利用融合发展,推动新疆特色果蔬企业高质量发展。
治安纠纷就地处理、安全隐患及时提醒……2024年,全区公安机关深化“放管服”改革,延伸服务触角,探索建立110个“警企联络室”,联合自治区工商联制定为企服务警企联络室建设指引,将“企业需要什么”与“公安能做什么”深度融合,开启“零距离服务、全资源共享”护企优商新模式。
在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自治区司法厅推动形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务区为核心,乌鲁木齐片区国际陆港区“一站式争端解决中心”、喀什片区“法智谷”、霍尔果斯片区驿路国际法务区为补充的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协同创新的涉外法律服务新格局。乌鲁木齐片区国际陆港区“一站式争端解决中心”分设知识产权保护、法官、检察官、律师、争端化解5个工作室,搭建起涉外商事诉讼、仲裁与调解“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该中心成立以来,化解各类纠纷涉及金额6915.4万元。
久久为功 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2024年11月25日,哈巴河县司法局干警入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石榴云/新疆法治报记者 赵书城摄
法润百业兴。全区政法干警秉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案案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工作理念,全力以赴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凛冽冬日里,新疆某钢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该公司曾因发展缺乏规划、法律意识不强而深陷债务危机、官司缠身,不少情况属于“占理不占法”,如借款合同中利息约定不明、随意担保、证据缺失。法院受理涉及该公司的诉讼案件后,审慎处理,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进行庭前调解,促成过半数案件达成庭前和解。
不仅如此,当地司法部门还定期派员到该公司提供司法服务。数据显示,涉及该公司的历史裁判文书有53份,历史被执行人29次,被限制高消费8次。如今,以上数据均为0。“法治获得感在我这里具象化了。”该公司负责人说。
2024年5月,中粮(昌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某向昌吉市公安局三工派出所工业园警务室民警王树先求助,称其接到客户急单,需赶制大量彩钢件,经多方准备,仅剩危险化学品购买许可证未办理。王树先带着公司工作人员赶到治安部门,快速申请并完成审批。次日,该公司顺利开工。
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金雕中央广场负责人季某每天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涌向免税商店,倍感踏实和欣慰。他清晰地记得,当企业面临棘手的涉外法律问题时,他向上门开展法律服务的霍尔果斯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咨询,很快收到了可行性建议。如今,在当地检察机关的护航和见证下,金雕中央广场已成长为当地企业“领头羊”。
责任编辑:杨慧萍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