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景·山花怒放 | 对话摄影师陈共青:在摄影中与新疆相遇

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2023-04-22 19:59:02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

  年轻时,他一直在部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在大漠戈壁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业后,他到地方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岗位转变,环境改变,可他骨子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没有变。

  退休了,他不计报酬,不图名利,又积极奔走在宣传大美新疆的行摄之路上。

陈共青。受访者供图

  他,便是摄影师陈共青。“退伍不褪色,退休不退‘位’,党和国家培养了我,不能忘本。”4月22日,陈共青对记者说,“位”不是职务,而是义务,是永远保持军人风范,牢记初心不忘。

  1978年,18岁的陈共青因绘画和书法特长被征招入伍,来到了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马兰基地。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25年的青春岁月。

《海棠开花扮春景》 陈共青摄 拍摄地: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

  部队基层哨所点多、线长、条件艰苦,有的地方上百公里都看不到人烟。“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陈共青说,自己每次去这些地方放映电影时,不仅会将他们的家乡来信一并带去,还会带一台照相机,为战士们拍摄照片,回到基地后,再把照片放进书信中,寄给他们的家人。

《戈壁藜火红映荒漠》 陈共青摄 拍摄地: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

  “当时用胶片机,一卷胶卷拍摄的次数是有限的。”为了节约成本,陈共青钻研学习,减少废片率,这一时期,他的摄影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85年,电视卫星地面接收装置启用,陈共青希望能丰富哨所官兵的业余生活,特意去上级单位申领了设备。“当时这玩意儿是个新鲜东西,谁都不会用。”陈共青说,他领着两名战士在驻地院子里架起设备反复调试,直到掌握调试技术。

《幽幽蓝调》 陈共青摄 拍摄地: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

  陈共青说,他去安装电视地面接收装置的第一个哨所是马兰基地较偏远的哨所——辛格尔哨所。他赶到时,战士们已经挖好了地坑,筑起了高台,热切地期盼着能在哨所里看到电视。太阳西斜月上中天,电视里终于出现了声音和画面。“战士们当即就跳起来了,相拥着流下了热泪。”陈共青说,那种氛围让他也落了泪,他立马掏出相机记录下了这个难忘的瞬间。

《争奇斗艳》 陈共青摄 拍摄地: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

  多年军旅生涯历练,让陈共青在部队成为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做好宣传工作的信念。2002年,他退伍转业到地方,进入新闻出版系统工作,直至退休。

  在他看来,新疆有国内外各种地形地貌,自然景观,雪山逶迤、草原辽阔、森林茂密、湖河绮丽、沙漠浩瀚、戈壁狂野,还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沙枣花开香飘四溢》 陈共青摄 拍摄地: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

  陈共青说,他喜欢伊犁杏花沟,那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梦开始的地方;他喜欢马兰花,马兰是他青春追梦的地方;他喜欢金莲花、银莲花,它们激励着自己在逐梦的路上老有所为。

  2019年,“学习强国”新疆学习平台开设“图说新疆”栏目,陈共青开始为其供稿,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不断展现新疆大地的瑰丽。“我生于新疆,长于新疆,对这片土地上的一花一草都情有独钟。”他说。

《紫色飘香》 陈共青摄 拍摄地: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

  现在,对摄影和后期制作一直抱有好奇心的陈共青,开始自学无人机航拍和视频剪辑,用更多角度和形式呈现出新疆的美。他表示,有疆内外的朋友和战友看了后,给他发来鼓励和祝贺的信息,还有朋友因图生慕,开启了探寻大美新疆的旅程。

《杏花沟的春天》 陈共青摄 拍摄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

  “相机就是我自己的‘第三只眼’。”陈共青说,只要他还能够驾车远行,还能够跋山涉水,就要用他的“第三只眼”,去记录如画“疆”山,书写美好故事,为讲好新疆故事尽绵薄之力。

《坐拥绿海美金莲》 陈共青摄 拍摄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

《国色天香》 陈共青摄 拍摄地:乌鲁木齐市

责任编辑:秦金俐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