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新疆治沙的岁月长歌

石榴云/今日新疆原创 2025-04-21 13:25:20

  从早期先民的简单防护到民国时期的艰难摸索,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砥砺奋进,新疆治沙历程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生活在这里的新疆各族儿女,在与沙漠共生、共存中,开展长期而又顽强的防沙治沙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防沙治沙历史篇章。

  ● 张贺森 / 文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分布区,中国三分之二的沙漠都分布于新疆。长期以来,由于沙漠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日益频繁的社会活动,加剧了沙漠化的进程,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存造成严重威胁。为此,生活在这里的新疆各族儿女,在与沙漠共生、共存中,开展了长期而又顽强的防沙治沙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防沙治沙历史篇章。

俯瞰柯柯牙绿化工程(无人机摄)。蔡增乐/摄

  早在先秦古籍《禹贡》《山海经》等描述昆仑山时,就有“流沙”的记载。秦汉以降,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加剧和对自然过多干预,沙漠开始向周边绿洲侵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魏书·西域传》载:“且末西北方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其风迅驶,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反映当时塔里木盆地东南部,风沙肆虐对商旅行人带来危害的场景。这段时期,沙漠周边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处境日趋艰难的绿洲城镇,如精绝、楼兰、且末、喀拉墩等,在度过他们的繁华岁月后,逐渐销声匿迹,相继沦于茫茫黄沙之中。沙漠对绿洲城镇造成威胁的同时,也影响着当地居民健康。青铜时代的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发现的距今3800年左右的女尸肺部有大量沉积粉尘。根据专家研究推测,该时期的楼兰人因长期生活在风沙肆虐的环境中,使得肺部沉积大量粉尘。

  面对沙漠的威胁,古人对沙漠治理与防护有着简单的认知。在古墓沟墓地,发现有用胡杨木桩围绕7圈的抗风蚀沙埋措施。楼兰故城遗址出土的汉晋时期佉卢文书有记载,连根砍树者,不管是谁,都罚马一匹;在树木的生长期,应防止砍伐,如果伐树木大枝,则罚牝牛一头等。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一书中记载了因塔里木河等河流不断改道、摆动以及沙漠侵袭,对交通、聚落的严重破坏,促使当时人们思考应对之策。书中虽未明确记载治沙行动,但能推断出人们为保障交通、守护家园,会尝试一些简易防护手段。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64号古墓的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时期《四角陶具报役夫车牒》文书中,对“官陶”即官方葡萄园应承担的劳役,所采取“抽枝”“覆盖”“埋柱”等保护园林生态的措施有着明确记载,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风固沙、保护植被的作用。可以推断,当时的居民已意识到植被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组织百姓参与葡萄园相关劳作,间接推动了区域内的生态防护工作。

  18世纪后,由于居民社会生产活动日益频繁,对自然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致使沙漠化加剧。不过,有些地方官员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倡导民众种植梭梭、红柳等固沙植物,还制定简单保护措施,试图平衡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例如在和田地区的部分村落,一直流传着保护胡杨的口头约定,村民们从小就被告知胡杨对抵御风沙、保护家园的重要性。

  古代文献虽未系统、详尽记载新疆治沙技术与工程,但从侧面描述、零星记录中,能拼凑出古代新疆百姓与沙漠不懈斗争的画面,他们积累的经验为后世治沙提供了宝贵借鉴,成为新疆治沙岁月长歌中不可或缺的前奏。

  民国时期,新疆部分地区进行了垦荒造林活动。1933年,新疆省政府专门发布训令,对和田地区林业加以指示,要求在渠边多植树木以巩固渠道。1938年1月,和阗区召开了农民会议通过了调查关于改进农牧业意见书,2月制定了保护林木办法,为植树造林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1938—1949年,墨玉县还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总的来说,民国时期新疆的治沙工作虽有一定努力,但受限于当时历史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未能形成大规模、系统性的治沙工程,治沙效果非常有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新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新疆各族儿女的长远利益,在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和关心下,新疆荒漠化防治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

  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的林业科技人员开始探索绿洲农田防护林营造模式,总结提出“窄林带、小网格”的防护林营造模式。该模式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田防护林的主要造林模式,为绿洲和农业生态安全作出巨大贡献。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新疆作为重要的建设区域,开始大规模营造防风固沙林。例如,阿克苏地区的柯柯牙绿化工程,经过多年努力,将昔日的荒漠变成了绿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且末县围绕国家 “三北” 防护林、环塔里木盆地治理等生态重点建设项目,正在车尔臣河东岸的沙海中打造一条生态长廊。

  进入21世纪后,新疆的治沙工作更加注重科学规划和综合防治。一方面,继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另一方面,开始探索多种治沙模式,如发展沙产业。奇台县在沙漠前沿建成人工防沙基干林带与封育天然荒漠林组成的绿色屏障;且末县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在梭梭林下接种肉苁蓉,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新疆还加强沙化土地的监测和管理,为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防沙治沙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新疆持续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采取封沙育林、造林种草、工程固沙等手段。2022年,新疆首次实现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结束了新疆作为全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区的历史。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新疆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布局了7个重点治理项目,13个子项目。2024年11月28日,随着于田县最后一段沙漠锁边空白区栽下玫瑰幼苗,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285公里锁边空白区实现合龙,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终于合龙,创造了世界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的奇迹。此外,新疆还积极探索“光伏+治沙”等新模式,推动沙产业同生产生活高质量融合。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新疆逐步形成了防沙治沙模式,包括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国家沙漠公园、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三北”工程、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固沙、光伏治沙等。同时,新疆制定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新疆沙化土地治理内容和界定标准(试行)》等10余部法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常态化开展防沙治沙法执法检查。

  从早期先民的简单防护到民国时期的艰难摸索,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砥砺奋进,新疆治沙历程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这不仅是一部与恶劣环境抗争的历史,更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史。相信在新疆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这首治沙的岁月长歌将继续奏响,新疆的生态环境将更加美好,治沙成果将更好惠及民生,在沙漠治理领域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

责任编辑:高泽斌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