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读懂“骏马奖”背后的共有精神家园

石榴云/今日新疆原创 2024-09-09 18:31:08

  历届获“骏马奖”的新疆作品,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表达,礼赞新疆各族群众在逐梦道路上携手前行的团结精神,诠释了天山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美好生活和共同追求。


  ●侯辉/文

  在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舞台上,来自新疆的三位获奖者绽放出耀眼光芒,这不仅是他们个人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的巨大殊荣,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篇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学,是现实的诗意投射,也是心灵对现实的深情回应,更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起着独特的“文以载道”作用。荣获“骏马奖”的作品,不仅是铸就民族文学辉煌的佳作,更体现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责任与担当。此次新疆的三位获奖者以其优秀的作品,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图景,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在新疆大地谱写了一曲曲团结奋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赞歌。

读者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新世界广场的“左边右边”书店阅读。谢龙/摄

  由塔吉克族作家肉孜·古力巴依创作的本届“骏马奖”长篇小说获奖作品《花儿永远这样红》(维吾尔文),鲜活塑造了在帕米尔高原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驻村干部和援疆干部形象,展现了塔吉克族牧民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在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中,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画卷徐徐展开。

  此次“骏马奖”翻译奖得主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玉苏甫·艾沙的译作《王三街》,以真实人物王三及其养父王福才为原型,生动描绘了在阿克苏那条著名的商业街上,各族群众穿越百年时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谐景象。

  东乡族译者艾布因将长篇小说《驻村笔记》翻译成维吾尔文,获本届“骏马奖”翻译奖。《驻村笔记》是广西瑶族作家潘红日的作品,深情讲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山乡风云,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奋斗的共同追求。艾布的翻译,让中国脱贫攻坚的壮丽史诗在各民族间产生了更为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饱满的张力、深刻的情感,展现出文学独特的魅力和精神力量,更从不同维度解析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深刻命题,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半个多世纪以来,承载着中国人共同历史情感的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小说《花儿永远这样红》中贯穿始终。这一表现手法,不仅让读者重温了这首经典歌曲的诞生故事,更是以音乐这一文化符号,传承了帕米尔高原上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跨越时空将各族人民的心紧紧相连。

  自2012年以来,新疆是获得“骏马奖”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这斐然的成果不仅印证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繁荣的足迹,更是各民族在新疆大地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呈现。无论是此次的《花儿永远这样红》,还是《骏马之驹》《时间悄悄的嘴脸》《诸王传》等多部历届“骏马奖”的新疆获奖作品,都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表达,礼赞新疆各族群众在逐梦道路上携手前行的团结精神,诠释各族天山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美好生活和共同追求。

  放眼整个“骏马奖”的疆场,无论是蒙古族的豪放洒脱还是傣族的温婉细腻,无论是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还是藏族的虔诚深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归依。对爱情的向往、对亲情的珍视、对正义的坚守、对家国的赤诚……这些情感跨越了民族和地域,让我们在兼收并蓄的肥沃土壤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骏马奖”以外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民族文学作品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传播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一些优秀作品未能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因此我们更要不懈努力,让民族文学瑰宝在中华大地上散发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使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我们期待在“骏马奖”的激励下,有更多作家投身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推动这一领域的持续繁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讲述新疆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进一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新疆大地。

责任编辑:余若琪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