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总书记殷切期望,不负各族人民热切期待,这些来自燕赵大地的莘莘学子扎根广袤的西部大地,让平凡的生命绽放出动人的光芒,也让人们看到了青春最美的模样。
● 本刊特约评论员 沈雅屏 / 文
鲜红的旗帜上写着“到西部教书去”,雪白的T恤衫上印着“到西部教书去”。不久前,河北保定学院2024届的11名优秀毕业生抵达且末县,投身这座“天边小城”的教育事业。
“到西部教书去”,平白如话的六个字,不似口号响亮,不如誓言铿锵。但且末的父老乡亲知道,大漠边长大的孩子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担当品格、奉献精神,这是怎样的一种薪火相传、青蓝相继。这是一批信念坚定、脚踏实地的年轻人,他们以青春的芳华在向祖国告白:“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有志者不以山海为远。2000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河北保定学院的15名毕业生选择带着户口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他们中有人放弃了家乡的工作岗位,有人放弃了进一步读书深造的机会。
且末,这个“丝绸之路”南道重镇,既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此同时,又被“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怀抱,紧邻高寒缺氧、人烟稀少的阿尔金山。从号称“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的保定到遥远偏僻的且末,从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到瀚海戈壁的边疆,从亲切而熟悉的故乡到陌生而未知的他乡,这中间的巨大跨度,既体现在物理空间上,又体现在心理空间上。一个人如果贪图舒适和安逸、向往富足和繁华,很难做出这样的选择。而当年那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不仅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且末,面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艰苦、大风和沙尘的考验以及最初的彷徨与挣扎,他们无一人退缩,最终全部选择了留下,选择了“不辞长作新疆人”的扎根与坚守,在祖国的最西部,在基层的广阔天地和各族人民中间,奏响了令人感佩的青春乐章。
没有人生来就是勇敢无畏的强者,只是总有人在价值次序上将国家的需要、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待排在前面。祖国的新疆相比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条件相对艰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族群众特别是基层少数民族群众融入现代文明的步伐相对慢一些,而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在人生的选择上多一些人民情结、家国情怀,少一些瞻前顾后、畏葸不前。这些年来,正是国家的战略考量、新疆的现实需要,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西部志愿者、支教老师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天山脚下,和各族人民结成命运共同体,同奋斗、共甘苦,为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更美好而兢兢业业、赤诚奉献。
河北保定学院的毕业生们就是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如果说,最初选择来到且末,有人出于对就业的现实选择,有人出于对远方的浪漫憧憬,有人出于丰富人生经历的朴素愿望,那么,漫长的边疆岁月不但以风沙刻画了他们的容颜,更以一种被需要、被珍视,能发光、能发热的使命感、自豪感,磨砺了他们的意志、形塑了他们的精神。事实证明,这是一支耐得住寂寞、担得起责任的优秀群体。24年来,这些“大风刮不走的老师”们,像沙漠红柳一样,在艰苦环境中锻造了坚韧的品格、宽广的胸怀;又像石榴籽一样,在守望相助中和各族人民紧紧抱在一起、不离不弃。是他们,以持之以恒的努力为且末教育事业的面貌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他们,把一批又一批边疆的孩子送往远方、送往更广阔的天地;也是他们,与各族群众朝夕相处、肝胆相照,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些年,在学长学姐们的精神感召和鼓舞下,河北保定学院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且末,祖国各地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奔赴西部支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关键在人,根本在教育。新疆的美好未来需要以教育筑基。河北保定学院的15名毕业生们不仅在这里成就了人生的价值,收获了各族群众的情谊,更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能带动一群人,一群人能带动无数人,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把西部列入人生的必选项,荒凉的沙漠也一定会绽放春天的花朵。
如今,当年那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都已人到中年,若干年后,他们也会告别教师岗位,到那时,无论他们选择留在新疆,还是回到故乡,这片土地都会深深镌刻他们的足迹,这里的人民都会记得他们的担当和情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勉励他们,“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不负总书记殷切期望,不负各族人民热切期待,这些来自燕赵大地的莘莘学子扎根广袤的西部大地,让平凡的生命绽放出动人的光芒,也让人们看到了青春最美的模样。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杨海艳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