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牛汝极
在华夏大地的文化版图中,昆仑山脉宛如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它不仅是地理上的雄伟山脉,更是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圣地,是“合一共命”的精神家园。
昆仑山系:华夏大地的脊梁
昆仑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拥有“万山之祖”的美誉。神话里的昆仑山雄伟浑圆、混混沌沌,如《山海经》中描述其“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魄魄”,山上的大铜柱周长达三千里且“周圆如削”。西王母送给中原帝王的玉璧往往是玉环,也是圆形的,就连黄帝在最初的神话中也呈现出混沌的形貌和特质,被称作帝江、帝鸿,浑身混沌没有面目,颜色赤如丹火,长着六足四翼,一副“浑敦”的模样。
传说时代,众多远古神圣帝王在此留下足迹。华夏人文共祖黄帝曾居住于此,留下“轩辕之丘”的地名;伏羲在此一带活跃;农神后稷曾潜身于此;颛顼作为黄帝之孙、楚人的先祖也曾在此经营,他与共工争为帝时,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一事就发生在这里。昆仑山周圆而广大,对人类来说混沌难测,难以到达、看清和说明,令人高山仰止,伏地而膜拜。
昆仑山在某种意义上还有“天”的含义,可称为天柱山,是支撑天地的巨柱,被描绘为天帝的下都,如《穆天子传》中提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河出昆仑”意味着黄河发源于此山,这为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提供了一定依据。昆仑神话中的昆仑具有混沌、神秘、神圣、天等多重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一座具体的神山,更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在中原先民视域中,昆仑山是一座“高万仞”的百神居所。人们赋予这座高山瑰丽的想象,创造出以西王母、黄帝等为主要形象的昆仑神话体系,并记录在《山海经》等上古典籍中。《楚辞·天问》中的昆仑“悬圃”,体现了西方神话和其他民族神话所没有的玉石信仰。
昆仑具有若干象征意义:一是国家性。昆仑山在中华文化史上代表着国家政治、国家主权等国家整体形象,涉及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国家版图和政治秩序、伦理观念等意义。二是神圣性。昆仑文化中的昆仑崇拜实质上是天崇拜,与山崇拜、河崇拜、黄帝崇拜、玉崇拜、龙崇拜等密切相关,是一种神圣的文化符号。三是源头性。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堪称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对中国其他地区的神话产生了影响。四是现代性。昆仑文化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可以通过与现代媒介传播手段结合,进行形式灵活的再创造,同时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保持中华民族的本体文化意识。五是虚实性。以优质石玉矿资源为基础,造就了昆仑崇拜文化现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的特质。
以上这些特点使得昆仑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构建的文化符号和标识,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昆仑神话:中国文化的初乳
华夏文明诞生之际的神话想象拥有深远的史前脉络,其核心是玉石神话以及由此衍生的玉教信仰。从神话学角度审视东亚地区玉器的起源,每一种主要的玉器形式背后都有相应的神话观念推动。通过考察出土玉器的年代和地域分布,可以描绘出玉教神话信仰传播的路线图。
在距今8000年至4000年期间,玉文化传播主要有北玉南传和东玉西传两个方向。随着中原文明起源,开启了西玉东输的玉石原材料远距离流动。史前时期玉文化传播以玉教及其神话观念传播为主,玉器生产和消费是当地群体行为,原材料就地取材。但夏商周王朝兴起后,出现了产自新疆昆仑山一带的优质和田玉材向中原大规模输送的情况。从夏朝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以及殷商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玉器,到西周时期三门峡虢国墓和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的大量精良玉器,几乎全是和田玉制成。西玉东输为华夏传统带来的不仅是物质,更是精神动力。
东周之后,儒家推崇“君子温润如玉”的人格修养理想,老子在《道德经》中宣扬“圣人被褐怀玉”的内敛精神,以及围绕卞和献璞玉、和氏璧价值连城等叙事,“化干戈为玉帛”的理念上升为文明国家的最高价值体现。汉武帝时代的开通西域壮举,实际上是对早已存在的西玉东输路线的官方确认。
记录昆仑神话的众多典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昆仑神话内容,也反映了昆仑山在中国古代文化和信仰中的重要地位。昆仑神话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早期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对后世文学、艺术和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昆仑神话作为中国远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第一,它是华夏文化的源头之一,构建了文化源头,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华夏文化的繁荣光大都与它直接相关。第二,它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以昆仑神话为背景或题材,如《离骚》《九歌》《西游记》等。第三,它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精神象征之一,跨越地域、民族和语言的界限,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纽带和精神家园。第四,它拓展了地文认知,华夏先民认为昆仑山是大地中央,黄河水从这里向东滔滔,孕育了中华文明,被尊称为“母亲河”。第五,它关联了天文意象,如昆仑悬圃对应天上的紫微宫,北斗七星与阆风相似。
昆仑精神:中华认同的纽带
昆仑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认同的纽带,源于昆仑文化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文化价值。昆仑山脉被誉为“万山之祖”,是中国西部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也是中华民族“龙脉之祖”。昆仑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太阳崇拜、神话传说等元素,对中华民族合众为一、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昆仑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也表达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些神话传说在我国各民族中历代传承,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纽带。
昆仑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厚生爱民、革故鼎新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涵养库。这种文化认同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昆仑文化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国家认同的有力文化纽带,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资源。
春秋战国时期,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对儒家的仁、智、义、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加以阐释,加之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国人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昆仑价值:“合一共命”的源泉
昆仑文化对于塑造“合一共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至关重要。“合一”和“共命”是两个关键价值概念,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精神内核。“合一”既是基础条件也是方向动力,包括文化、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合一”。“共命”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紧密联系。包括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分享成果、共同承担责任。“合一”和“共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一”是共命的基础,“共命”是“合一”的目标。
昆仑文化的当代价值需要被激活。要提炼昆仑文化当代价值,处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需把握以下关键方面:
一是尊重与传承历史文化。保持敬畏之心,保护和研究与昆仑文化相关的历史遗迹、古籍文献等,如建设昆仑国家文化公园,举办大型祭祀文化活动,通过祭祀活动讲述神话故事的流传与演变,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深入挖掘内涵,研究昆仑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挖掘核心价值观、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二是结合现代文化开展创新与转化。创新表达方式,推进昆仑文化数字化,运用现代艺术形式、媒体渠道和技术手段展现昆仑文化。关注时代需求,结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对昆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三是实现上述两者的有机融合。在昆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既要保留历史文化的庄重与深刻,又要体现现代文化的活力与创新。在具体的文化产品或项目中,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和文化传播场景,合理平衡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元素比重。
昆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开展文化润疆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昆仑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认同的纽带,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融合和传承具有深远影响。
相关稿件:
责任编辑:刘新草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