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从一斗青稞看见良好家风

石榴云/今日新疆原创 2024-11-25 19:01:45

  民族团结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是发展进步的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每个家庭做起,从每个人做起。把民族团结的主题纳入家风建设的范畴,不仅是描绘中华民族一家亲和谐图景的需要,更将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 《今日新疆》特约评论员 沈雅屏 / 文

  前不久,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镇二十里村村民高彩萍载誉归来,各族乡亲们在她家门口敲锣打鼓迎接她,哈萨克族邻居还按照本民族传统习俗举行了表达喜庆和祝福的“恰秀”仪式。

  高彩萍,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既无非凡的成就,亦无惊人的壮举,何以赢得邻里乡亲的喜爱和敬重?不仅是因为她淳朴善良的秉性、热心助人的品质,更因为从她身上人们看到了一种比饥荒年代能救命的青稞更宝贵的家风在传承。

  从高彩萍丈夫的爷爷张盼贵那一辈开始,这个汉族家庭就因为“一斗青稞”的缘分而和一个哈萨克族家庭结下了绵延近百年、传承四代人的兄弟情义。那一粒粒青稞,就像一粒粒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一代代人心灵深处,并在漫长的时光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终成一片丰收的原野。而涵养那一粒粒种子的土壤就叫作“家风”。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在民不聊生的旧社会,张盼贵哪怕自己家也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都要把一斗宝贵的青稞送给揭不开锅的哈萨克族兄弟。这斗青稞,生动诠释了什么叫作“只要我有一口吃的,就不能眼看着你挨饿”;这斗青稞,让两个民族、两个家庭结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张盼贵以自己的善行义举为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也为良好家风的养成开了个好头。从最初的那一斗青稞,到两个家庭的每一代人都按约定抓一把青稞放在一起以示同心,重情重义重团结的良好家风,在这个平凡的家庭里代代传承,引领着一代代人崇德向善。家风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近百年默默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团结”这个挂在嘴边的字眼,原来如此具体而鲜活,更让我们真切地感知到,涵养良好家风正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这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嫁给张盼贵孙子张建新30多年耳濡目染,这个家庭良好的家风也感染着、影响着高彩萍,让她自觉地将传承家风的使命扛在肩上,不仅与因青稞而结缘的哈萨克族兄弟一家风雨同舟、共渡难关,让凝结着几代人情谊的民族团结纽带更为坚牢,而且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不忘带动各族乡亲们共同富裕。她积极为村民们寻找提供就业机会,组织的“彩萍务工队”,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关于家风,高彩萍或许讲不出大道理,但她却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深刻内涵。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高彩萍一家的良好家风离不开巴里坤这片土地的涵养。历史上,巴里坤就是中原连接西域的重要节点,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形成了包容并蓄的文化底蕴。关于巴里坤湖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汉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类海的哈萨克族青年合力同破坏湖泊的山魔搏斗,姑娘被压在尖山下石化了,哈萨克族青年扭住山魔同沉湖底。他们用生命为后人换来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就把尖山下的数股清泉叫“汉姑泉”,把湖泊称作“蒲类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巴里坤各民族和谐和睦相处,涌现出草原医生杨忠贤、马背法官马合沙提·扎依甫等一批民族团结的先进模范。2022年,巴里坤还入选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社风民风让高彩萍一家的良好家风在赓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家风,而良好的家风同样会推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善。在新疆这样一个56个民族一个都不少的多民族大家庭,民族团结的故事灿若满天繁星:于田县的库尔班·吐鲁木后人传承着库尔班大叔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秀品质,阿克苏市的王三街见证了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深情,乌苏市的一张摇床记录了4个民族30个孩子的成长,额敏县640米长的榆柳巷里住着亲如一家的9个民族居民……在每一个动人的故事背后,都有家风的力量作支撑,每一个小家的良好家风,也都为今日新疆和谐稳定、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维吾尔族谚语说:“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哈萨克族也有句谚语“兄弟和睦有马骑,妯娌和睦有饭吃”。民族团结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是发展进步的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每个家庭做起,从每个人做起。把民族团结的主题纳入家风建设的范畴,不仅是描绘中华民族一家亲和谐图景的需要,更将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孙圆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

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