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对话日益重要的今天,莫尔寺遗址考古启示着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气象万千、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始终保持着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和而不同的智慧,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强大底气。
● 《今日新疆》特约评论员 沈雅屏 / 文
两座佛塔,一高一矮、一圆一方,静静矗立在喀什城外30多公里的荒野之中,不明就里的人们,以“莫尔”(烟囱)为它们命名,而考古工作者们用手中的铲子,一下一下铲去了千年的尘沙,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千年前,这里并非杳无人烟的戈壁荒漠,而是僧侣云集的香火鼎盛之地。穿越上千载时光的莫尔寺遗址是雕刻在苍茫大地上的鲜明标识,见证着这片土地的过往,也启迪着它的未来。
在人类尚不能大规模远洋航行的时代,新疆一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是世界看中国和中国看世界的窗口。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交通枢纽的喀什(古称疏勒),是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地区之一,也是古代西域佛教中心之一,对新疆乃至我国的佛教发展史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莫尔寺遗址考古发掘,是丝绸之路佛教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不仅向人们展现了佛教文化、佛教建筑、佛教艺术,实证了佛教曾在古代新疆地区的传播和兴盛,更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兼收并蓄。
莫尔寺遗址考古是新疆“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的生动阐释。
喀什是我国西出中亚、南亚的门户,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交汇之地,有“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之称。数千年来,这片土地见证了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等无数中外使者、商贾、僧侣、游人的来来往往,也承载了无数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经过考古发掘,莫尔寺遗址出土了石膏佛像、剪轮五铢和开元通宝铜钱、印有疑似佉卢文文字的遗物等大量文物,同时发现了古印度犍陀罗风格的佛塔,新疆本土的回字形佛殿,以及汉传佛教的大佛殿建筑。而那座引人注目的圆形佛塔,具有三层方形塔基和覆钵式塔身,造塔样式可以追溯到2-3世纪的阿姆河流域地区。汉唐的文化气象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在这里如此鲜活而具体。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从这座小小的遗址上,考古学家们看到了古印度和中亚的佛教传统,也看到了喀什本地特色,还看到了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碰撞,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的精彩对话与交流。广袤的新疆大地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精彩舞台,并因此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观、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
莫尔寺遗址考古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的有力见证。
中华文化具有显著的包容性,没有非此即彼的排他性。无数考古发现早已证明,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新疆流行原始宗教,随后佛教、祆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相继在新疆传播。多种宗教留下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不断进入人们视线。塔什库尔干发现了2500年前的拜火教火坛,若羌米兰遗址发现了1800年前希腊风格的“有翼天使”佛教壁画,奇台唐朝墩古城遗址发现了1200年前的景教寺院……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从未发生改变,交融共存始终是新疆宗教关系的主流。
“伽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赞叹古疏勒国里寺庙之众多、佛教信仰之深厚。汉唐时期,疏勒佛教兴盛、名僧云集,是当时西域主要佛教中心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莫尔寺遗址的考古发掘,让经典著述与佛塔佛殿遥相呼应、彼此印证,充分说明了10世纪前佛教是喀什地区流行的主要宗教,展示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一种文明,越包容开放就越被各方认同,就越被珍惜维护,这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从未中断的精神密码。
莫尔寺遗址的考古是读懂新疆历史文化的一个小小窗口。
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的兼收并蓄,更要深刻认识到“既有多元,更有一体”,这“一体”就是“中华文化”。在2024年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泥瓦,为莫尔寺受到中原建筑影响提供了重要线索。结合武周时期曾在疏勒镇修建大云寺的记载,专家推测莫尔寺为国家大寺,见证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和宗教管理。种种发掘发现实证了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
不仅仅是莫尔寺遗址,大量的考古成果早已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漫长的岁月里,分布在天山南北广袤大地上的近万处历史文化遗存,充分展现了古代新疆同中原及祖国其他地区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事实,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化沃土,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只有坚守中华文化之根,新疆各民族文化才能生存、发展、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在文明对话日益重要的今天,莫尔寺遗址考古启示着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气象万千、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始终保持着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和而不同的智慧,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强大底气。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杨海艳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