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哪一种力量,比团结更强大。民兵骑兵连用60载岁月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也启示着我们,团结和睦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要倍加珍惜、精心呵护。
● 高娃 / 文
距离国境线不到100公里、平均海拔2000多米、80%的面积常年积雪,这样的环境在很多人眼里都堪称艰苦。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被誉为“高原雄鹰”的阿克苏地区拜城县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60年初心不改,策马巡边守皑皑天山、扶危济困护一方安宁,像一颗钢钉扎根在高原,似一把利剑坚守在祖国边防第一线。
脚下是戍边前线,身后是祖国河山。从西北边陲到南海岛礁再到雪域高原,绵延万里的边境线上,有那么一群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默默坚守、顽强战斗,用满腔热血换得国泰民安。用心感悟“高原雄鹰”的深情守护,就能读懂在“血火里诞生,风雨中成长”的中国民兵,读懂这支全国唯一在编民兵骑兵连的光荣与使命。
“高原雄鹰”赓续家国情。
心里有家国,家便成了国,国也就是家。为国戍边是民兵骑兵连与生俱来的使命,也是老虎台乡各族群众的选择。巡逻是民兵骑兵连的常规任务,天冷路远,队员们经常带着矿泉水和馕出发,有时候矿泉水冻了,就吃口雪、啃口馕。即便条件如此艰苦,退役后吐尔逊·吐尔洪还是义无反顾加入了民兵骑兵连,成为民兵骑兵连第四任连长。和马鞭一起传递给他的,还有上一辈人淳朴又深沉的家国情怀。可喜的是,今年又有二十多个年轻面孔加入民兵骑兵连,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一次又一次的边防巡逻中,拳拳爱国情、殷殷报国志得以不断巩固和传承。
不只是民兵骑兵连,也不仅在老虎台乡,深入了解新疆的历史与今天,就能深刻感受到,为国戍边是贯穿新疆历史的关键词,也是镌刻在新疆人骨血里的深深印记。从边境线上的“活界碑”魏德友,到刻下10万多块“中国石”的布茹玛汗·毛勒朵;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烈士,到“不能让界碑移动哪怕一毫米”的拉齐尼·巴依卡祖孙三代,不管在高原之上还是大漠之中,距离再远、路途再险,总有一群人不计得失,把爱国当作生命的自觉,用汗水书写着忠诚与奉献。他们的存在是一种宣告,宣告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他们的奉献是一种激励,激励着我们将爱国情怀刻进骨血,不断涌现出汩汩报国热血。
“高原雄鹰”增进团结情。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这是新疆各族人民所信守的准则,也是民兵骑兵连的信条。可以说,民兵骑兵连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兵民共话团结、共克时艰的奋斗史。
不穿军装是百姓,穿上军装就是兵,民兵骑兵连既是兵又是民,人民是民兵骑兵连的来源,民兵骑兵连是危难时刻挺立在百姓身前的坚强盾牌。回望过去,无论是连续奋战8天,用马刀劈砍冰层,为遭遇雪崩的转场牧民开辟出逃生通道;还是穿越冰封的喀普斯浪河,为受困的群众送去急需药品;抑或是地震来袭第一时间救助受灾群众……对党赤胆忠心、为民情深意重,民兵骑兵连与百姓团结在一起、奋斗在一起,筑就了众志成城、同心协力的铜墙铁壁。
没有哪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哪一种力量,比团结更强大。民兵骑兵连用60载岁月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也启示着我们,团结和睦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要倍加珍惜、精心呵护。
“高原雄鹰”厚植为民情。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力量,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作为广大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和先进分子,民兵参与基层治理是服务人民的应有之义,是保障基层政权稳定的具体举措,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队员可能是矛盾纠纷调解员,也可能是政策宣讲员、信息调查员,还可能是致富引导人,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勤劳和智慧为美丽新疆建设贡献力量。
民兵因战而生、为战而备。硝烟远去后,曾有人质疑当下民兵制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一点,民兵骑兵连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边境兴则边疆兴,边境治则边疆治,边民富则边防固。民兵骑兵连是维护新疆安全稳定的重要一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就要充分信任、更加优待民兵,激发民兵在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方面的作用,推动其成长为反应快速、素质过硬、保障有力、可靠管用的强大队伍。
责任编辑:孙圆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