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共筑保卫中华的钢铁长城

石榴云/今日新疆原创 2025-03-24 15:21:53

  边疆是事关国家存亡的前沿阵地,“寸土不让”的信念早已融入新疆各族人民的血脉中。新疆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团结一心,共同捍卫祖国疆域的安全,形成了深厚的爱国传统,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 董赛超 / 文

  新疆自古以来便是各民族共同守护的家园。千百年来,戍边将士与各族群众在天山南北并肩御敌,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新疆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团结一心,共同捍卫祖国疆域的安全,形成了深厚的爱国传统。

游客在乌什县别迭里烽燧遗址参观。别迭里烽燧遗址是我国境内至今现存的万里长城防御体系最西端的烽火台。周鹏/摄

  汉朝时期,莎车王延早年作为侍子长居长安,系统学习中原典章制度及文化,返回后推行汉朝典章制度治理莎车,推动莎车的快速发展。西汉末年中原动荡,匈奴趁机控制西域。延拒绝臣服匈奴,联合周边多地持续抗争,成功遏制匈奴全面统治西域的企图。延临终前仍告诫子孙“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

  延去世后,其子康继位。康在位期间牢记父亲教诲,一如既往地团结周边地区,和匈奴进行抗争,维护汉朝的统治,保护原来西域都护府所属的汉朝官吏、士兵及其家属。东汉初期,时局渐稳,康积极与汉朝沟通交流,经常写信送到河西,“问中国动静,自陈思慕汉家”,希望早日恢复与汉朝的联系。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因助汉抗击匈奴有功,河西大将军窦融按照汉朝惯例,封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授命他统辖西域各地。东汉建武九年(公元33年),康去世,谥号“宣成王”。延、康父子忠诚爱国的事迹对之后的莎车王产生了重要影响。康去世后,其弟贤继位,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莎车王贤和鄯善王安一起遣使到洛阳进贡,与中原恢复了联系。

  延父子两代通过制度融合等举措,使莎车成为西域维护中央政权统一的支柱力量,为东汉班超再通西域奠定了基础。

  到唐王朝时期,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的治理管辖力度,西域与中原关系更加紧密,不分彼此,西域各族百姓向往中原,念兹在兹。

  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回纥葛勒可汗派长子叶护亲自率军南下平叛,广平王准备宴请叶护,叶护说:“国家有难,远来相助,何暇食为?”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感动地说:“万里绝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闻也。”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军队在回纥军的支持下,收复京城长安。

  唐天宝年间,年轻的于阗王尉迟胜来到长安朝见唐玄宗李隆基,并且献上了珍贵的和田美玉,李隆基看了甚是喜爱,于是大方回赠了尉迟胜无数中原特产,并且将宗室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同时任命他为右威卫将军、毗沙府都督。

  尉迟胜在长安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返回后对长安念念不忘,于是在于阗大力推广中原文化。当听说安禄山等人造反的消息,尉迟胜命弟弟尉迟曜代理国政,立即调集人马助唐讨贼。尉迟胜队伍抵达大唐时,唐肃宗对尉迟胜的举动十分赞赏,便授任他为特进,兼任殿中,从此尉迟胜留守长安。

  到了清代,在清平定准噶尔叛乱时,有一个人功绩显著,那就是吐鲁番的额敏和卓。吐鲁番盆地交通区位十分紧要,盆地向东与哈密盆地相连,通达敦煌、酒泉。康熙年间,准噶尔部多次侵袭哈密、吐鲁番,“各回民多受其陵夺,切齿日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清军进入吐鲁番盆地,额敏和卓率众归附。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准噶尔三次围攻鲁克沁等城,额敏和卓及其部众奋勇坚守城池四十余天,“杀死逆贼二百余人,带伤之贼甚多”,待清廷援军到来,共击之,敌军大败而逃。他的这一忠勇之举受到雍正帝的盛赞,“额敏和卓与回众等诚心归向我朝,努力奋勇,抗拒贼兵”“忠勇之气,甚属可嘉”。

  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但伊犁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边防空虚。为了抵御和防止沙俄向东扩张、蚕食我国西部边陲的领土,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朝政府从盛京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西迁到新疆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大小和卓在喀什噶尔、叶尔羌举兵自立,发动叛乱。乾隆传谕额敏和卓“参赞军务,在前队行走”。大小和卓叛乱期间,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率领维吾尔民众矢志报效。哈密回王玉素甫亲自领兵万余人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19世纪20年代,对我国新疆地区垂涎已久的英国殖民者指使逃亡在浩罕的大和卓之孙张格尔进犯南疆,清政府调集士兵进疆。其间,七世回王伯锡尔自告奋勇,筹备1000辆牛车,组织农民运粮支前,一直运送到阿克苏;锡伯营兵丁近千人远赴南疆平叛,在喀什浑巴什河的决定性战役中,八百余名锡伯官兵背水一战,击败敌军,活捉张格尔,给英国侵略者一次迎头痛击。新疆的安定是各族民众箪食壶浆、期待统一的民心所向。

  边疆是事关国家存亡的前沿阵地,“寸土不让”的信念早已融入新疆各族人民的血脉中。新疆各族儿女的戍边卫国故事,是一部民族交融、守望相助的壮丽史诗。新疆各族群众忠贞不渝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传承,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千百年来,戍边将士与各族群众在帕米尔高原、昆仑山脉等险峻之地并肩御敌,以血肉之躯筑起屏障。正如喀喇昆仑山巅的界碑,镌刻着“中国”二字的不只是石块,更是一代代边疆儿女的赤诚之心,无数边疆儿女以生命践行誓言,凝聚成新时代戍边人的精神群像,默默守护边疆。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圆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