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每一抹绿都是一段动人故事

石榴云/今日新疆原创 2025-04-21 13:14:50

  今天,不论是近看蓊蓊郁郁的胡杨,还是远观充满生机的绿林,我们都能感受到参与防沙治沙的各族干部群众微光成炬、誓不让黄沙侵家园的决心,看到且末这座“风沙城”在“死亡之海”实现的绿色蝶变,见证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史。

  ● 高娃 / 文

  每一座城镇都有自己的味道。以前的且末县,是个被风沙裹挟的县城,是个仿佛张开嘴就能咂摸出沙子味道的地方。在治沙历程中,“全国林草系统劳动模范”——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职工帕提古丽·亚森等一批治沙英雄,在荒芜中播撒绿色,于沙海里种下希望,让这座县城改了味道、换了颜色。

俯瞰且末县万亩有机肉苁蓉种植基地(无人机摄)。韩亮/摄

  如今的且末县,绿染“风沙城”,荒漠变林海,新绿、墨绿、碧绿、苍绿,每一抹绿都是一段动人故事,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铭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契约。

  那一抹绿,讲述的是“滚石上山”的故事。

  防沙治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曾经,且末县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仅隔着一条车尔臣河。泥沙入河,风沙漫天,历史上车尔臣河三次改道、且末古城两次被风沙吞噬,二十世纪末,沙与城一度仅隔2公里。

  且末在古书记载中是风沙来袭时“若不防者,必至危毙”的危险地带,在当地人眼里是连梭梭都难以存活的“禁区”。在这样的地方,防沙治沙不是一道“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要做”的必答题。

  人与沙的角力是漫漫征途。当“黄龙”肆虐企图吞噬家园时,有人选择离开,也有更多人毅然走向沙漠,一锹、一镐在风沙里孕育生机。时间在变,沙漠也在变,树长成了林,绿连成了片。黄沙变绿洲的背后,是奉献青春20年,种下17万棵树的帕提古丽;是咬着牙“无论如何要把树种起来”的老兵治沙队……一批又一批治沙人用汗水、泪水甚至是热血,锤炼了“滚石上山”的决心和毅力,书写了大漠小城的治沙传奇。“滚石上山”,每一步都难如登天。唯有下定非凡的决心、拿出非凡的举措,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方能为家园、为祖国种出一个“春天”、扎紧“绿色屏障”。

  那一抹绿,讲述的是“植”此青绿的故事。

  帕提古丽的童年,是被黄沙浸染的岁月,她的防沙治沙之路却光辉闪耀。在这场与沙漠的漫长较量中,无数“星光”汇聚在一起,照亮了且末的治沙之路。

  眼下正是春季植树造林关键时期,且末县近千名干部群众鏖战沙海,拿出“看准了就抓紧干”的劲头、“能多干就多干一些”的担当,全力投入防沙治沙的艰巨任务中,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不被风沙侵扰的美好家园。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防沙治沙就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在“绿洲保卫战”中,且末县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的原则,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给沙化土地穿上“格子衫”、以乔灌草扮绿片片荒漠、用光伏板铺成浩瀚蓝海,在车尔臣河边形成一道绿色屏障,既挡住了风沙、护住了河水,也改善了县域的小气候和人居环境。

  今天,不论是近看蓊蓊郁郁的胡杨,还是远观充满生机的绿林,我们都能感受到参与防沙治沙的各族干部群众微光成炬、誓不让黄沙侵家园的决心,看到且末这座“风沙城”在“死亡之海”实现的绿色蝶变,见证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史。实践证明,治沙过程中,只有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今日之山水林田湖草沙和谐共存的美好生态环境。

  那一抹绿,讲述的是“点沙成金”的故事。

  防沙治沙不是“一阵风”,既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更要聚焦民生、统筹施策,让沙窝窝里生出金蛋蛋。

  增绿又增收,治沙又治穷。这些年,帕提古丽和同事们不仅将一片片绿意播撒在沙漠深处,更是把让沙漠“披绿生金”的本事传授给治沙企业和村民。

  近年来,且末县持续推动发展特色沙产业,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治沙模式,激励各方参与防沙治沙实践,在治沙、用沙里迸出底气、生出机遇。梭梭林下的肉苁蓉、板蓝根,日渐火爆的沙漠旅游,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双赢,既解决了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得的问题,又化解了如何可持续等“老大难”,让沙患变成沙利、风沙变成风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洒尽浑身千滴汗,浇灌荒沙一片绿。让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围脖”更加厚实,让一个个沙漠变绿洲的故事不断上演,这是治沙人的共同心愿,也是新疆各族儿女的共同期待。  

责任编辑:高泽斌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