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这条各大媒体刷屏的铁路 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石榴云/新疆日报综合 2022-06-18 09:00:04

这两日

新疆一条铁路的开通,在各大媒体刷屏

它就是6月16日正式开通运营的

和田至若羌铁路

新疆南疆又一条出疆大通道打通

它与现有格库铁路、南疆铁路

共同构成长达2712公里

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环线

这条新疆人民期盼已久的铁路

背后有着太多的故事

建设篇

↓↓↓

  2008年10月,发改委批准了中国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和若铁路属于规划研究线路之一;2018年4月27日,发改委批复了新建和田至若羌铁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意新建和若铁路;2018年12月20日,和若铁路正式开工建设;2021年9月27日全线铺轨贯通;2022年6月16日,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营。

  和若铁路西起和田地区和田市,东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接通往青海的格库铁路,全长825公里,相当于北京至西安的直线距离,设计时速120公里。

  这条沙漠铁路蕴藏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使之成为了创下多个“第一”的智慧铁路。

  1、预制加工构件 现场“搭积木”

  在工厂预制加工构件,再运到现场,如同搭积木一般拼装成完整的结构物,建成434座桥墩,有效破解沙漠缺水地区桥梁建设养护难题。国内首条运用预制装配式桥墩工程科技的沙漠铁路。

   2、以桥代路 防治风沙侵害

  在风沙特别严重的地段,采取以桥代路的设计方案,全线以桥代路的主要桥梁有5座,桥梁合计长度为49.738公里,让风沙从桥下穿过,大幅降低了沿线风沙对线路的威胁。国内运用以桥代路方案防治风沙侵害的最长铁路。

  3、千里一根轨

  采用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消除了钢轨接头轨缝,为列车提供了连续、平顺的运行轨面,保障列车安全、提升列车舒适性、减少轨道结构病害、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且降低了运营维护费用。全疆首条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最长的铁路。

  4、一部手机 操控沙漠绿植灌溉

  为了提高植物成活率,该条铁路建设应用近几年流行全国的智能化农业灌溉系统。这套系统共计打井131口,最大深度280米,铺设的覆盖面积达11.3510万亩。灌溉管道系统设计中,实现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可实现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手机控制和监测灌溉情况。是国内首次在铁路建设及维护上采用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的沙漠滴灌管网系统。

  5、新装备 新工艺

  采用无人驾驶压路机,北斗定位等先进技术装备,有效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

生态篇

↓↓↓

  和若铁路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65%。在沙漠中修建铁路,对建设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最终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修建任务,同时还为沙漠建起了绿色屏障。

   1、300公里防风固沙带 守护铁路安全运行

  沙漠修铁路,治沙要先行。设计人员采用了“外阻内固、外高内低”的防沙模式,在铁路两侧由外向内依次设置芦苇沙障、芦苇方格,再种上乔木、灌木组成的植被条带,在植株未长大前,外侧用1.5米高的立式沙障阻挡流沙,内侧靠近铁路设置总面积达5000万平方米的芦苇方格固沙,形成挡沙、固沙立体式防沙体系。

  在阻沙障与草方格之间,种植了易于在沙漠生长的柽柳、梭梭等灌木和胡杨等乔木1300万株,林带覆盖面积超过11万亩。

  经过3年多努力,如今,这条连绵近300公里的防风固沙带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如绿色长城般,保护着铁路安全运行。

   2、为保护湿地 绕行10公里

新疆尼雅国家湿地公园引来野生鸟类在水中嬉戏。通讯员 马宏建摄 

  和若铁路设计之初,曾有线路穿越位于民丰县境内的新疆尼雅国家湿地公园而过的方案。线路穿行湿地,地质条件更适合施工,且不受风沙侵蚀,后期维护成本更低。但考虑到新疆尼雅国家湿地公园毗邻沙漠,生态系统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不仅生态平衡会被打破,恢复起来也很难,设计人员经过再三讨论,最终决定绕避湿地。

  这一绕,和若铁路在这里多出10公里,工程投资增加了1.08亿元。线路绕行后还要穿行风沙严重路段,后期维护成本明显增加,但建设者们以“有价”的方式保护了“无价”的生态环境。

经济篇

↓↓↓

  6月15日12时和若铁路车票开售,1000余张车票迅速售罄。在16日当天首发的列车上,有人盛装出行,有人专门带着家乡特色乐器上车弹奏,一同见证这历史一刻。

  1、火车通了

  和若铁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洛浦、策勒、于田、民丰、且末5县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

   2、出疆快了

  和若铁路开通后,铁路部门将安排开行旅客列车2列,沿线群众乘旅客列车可直达若羌、库尔勒、乌鲁木齐等地,和田至若羌、库尔勒、乌鲁木齐最快分别11小时26分、17小时50分、24小时23分可达。

  和若铁路沿线群众出疆不再千里跨天山、绕道乌鲁木齐,可直达国内其他省市,出疆路程将缩短1000多公里,极大地节省了出行成本,提高出行体验。

   3、运货忙了

  作为便捷的物流通道,和若铁路将安排开行货物列车8列,沿线棉花、核桃、红枣、矿产等可通过铁路直通运达全国各地。

  和若铁路建成通车后,不仅可改善地方运输条件,加快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为中国西部的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开辟了一条面向中亚、南亚的陆路通道,有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和若铁路是南疆地区沟通西北、西南地区的便捷运输通道,新疆“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4、口袋鼓了

  环沙漠铁路打开了人流、物流新通道,沿线丰富的物产和旅游风光将走进更多人视野:且末的红枣酒、策勒县的石榴酒、石榴精油、沿线的尼雅遗址、安迪尔古城……和若铁路的运行,将助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让农民的口袋更鼓了。

文化篇

↓↓↓

  在和若铁路825公里沿线上,洛浦、策勒、于田、民丰、且末,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地点,无数个城邦在这条路上创造过繁华盛景,留下珍贵的建筑残垣、经卷文书、木简织物等,一些非遗技艺还绵延至今,曾经和现在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长卷中写下精彩一笔。让我们顺着这条铁路,去看看沿线那些文化记忆。

   1、洛浦县博物馆

氍毹。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

  在和田地区博物馆和洛浦县博物馆,分别展陈着出土于洛浦县比孜里佛寺的氍毹,是国家珍贵文物,共5件,也称人物纹栽绒毯。据研究判断,比孜里佛寺是南北朝至唐代时期的遗址,出土了大量丝织品、毛织品,它们身上有典型的多元文化交融特征。

  2、达玛沟佛教遗址

千手千眼观音壁画复制版。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策勒县留存着很多古代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城堡、佛寺遗址和古墓群,其中达玛沟佛教遗址群目前已发现30余处佛教遗存,它们为考古发现和史学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也成为策勒县一张闪亮的文化旅游名片。

   3、于田曲棍球

  在于田县,曲棍球深受各族群众喜爱,很多本地人也把它称之为“麦热球”“曲马克”,是一种传统民间游戏,玩法与现代曲棍球相似。当地人用一根头部弯曲、长约80厘米的长棍,击打用毛线织成的线球或柳树树结做成的球。2021年,于田县曲棍球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尼雅遗址

  位于民丰县的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根据考古发现并结合文献,确定尼雅遗址即史书所记汉代丝绸之路南道重要绿洲城邦——“精绝国”故地,最终废弃于4世纪末5世纪初。

  其间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陶窑、墓葬、果园、水渠、涝坝等各种遗迹约百余处,是新疆古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且保存状况良好又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大型遗址之一。

  5、安迪尔古城遗址

  安迪尔古城遗址,位于民丰县安迪尔牧场东南约27公里的沙漠腹地,始建于汉代,于公元11世纪逐渐被废弃。遗址主要由夏羊塔克、道孜勒克古城,阿其克考其克热克古城以及周围的佛塔、墓葬、冶练作坊和窑址等组成。在遗址的佛塔和寺院等地都采集到陶器、金属制品,玻璃片等文物。其地表遗物分布范围远远大于遗址现有面积。安迪尔古城遗址是丝绸之路南道一处汉唐时期重要遗存。

   6、且末箜篌

  箜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考古学者介绍,公元前2000年已在亚洲一带出现。在唐代达到鼎盛,自14世纪后不再流行,以致慢慢失传了。

  1996年,且末县扎滚鲁克一号和二号两个墓地出土3件箜篌。考古学者结合墓葬年代和碳十四年代测定初步推测,其中两件箜篌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另一件则不会晚于西汉。这一发现震惊海内外,使得一直以来只有文字壁画记载的箜篌考古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箜篌教师在红枣节上演出。图/且末县委宣传部提供

  近年来,且末县教育、文化等部门高度重视箜篌艺术传承发展,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建立箜篌传承发展师资培训中心和基地学校,定期举办箜篌比赛和专场演出,推动箜篌艺术传承发展。如今,箜篌娃娃已成为且末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也许这条铁路的背后还有更多故事

可能是建设者为铁路流血流汗的感人故事

更有可能是铁路开通后,人们生活发生巨大改变的幸福故事

……

截至目前,新疆铁路营运里程近万公里

  千百年来,新疆地域辽阔,却又行路艰难。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不断加大铁路建设力度,一条条铁轨不断向沙漠、绿洲延伸,新疆与祖国各地联结更为紧密。

  截至2021年底,新疆铁路营运里程达8151公里。新疆已初步形成以兰新铁路和兰新高铁为主通道、临河至哈密铁路为北通道、格库铁路为南通道的“一主两辅”交通格局,曾经的“路网末梢”逐步变为“区域枢纽”。


  石榴云综合 新华网、中国铁路、新疆铁路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刘新草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