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杜建辉报道)11月10日,在尉犁县,两名90后种植管理的3000亩“超级棉田”喜获丰收:棉花亩均单产达403.6公斤,比去年提高149.6公斤。新棉的马克隆值达到了A级,绒长达到了30毫米左右。
11月3日,艾海鹏(左)和凌磊手捧今年的新棉,满脸洋溢着丰收喜悦。汪志鹏 摄
今年是巴州极飞农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飞科技”)员工艾海鹏和凌磊挑战种植管理“超级棉田”的第二年。两人在棉花种植、病虫害防治、智能施肥上进行了更加科学的管理和提升,棉田无人化管理率由去年的60%提升至80%。
去年4月,艾海鹏和凌磊依托农业无人机、农业物联网和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挑战2人种植3000亩的“超级棉田”。
当地种了几十年棉花的农民听了连连摇头:“这根本不可能!3000亩棉花地需要二三十人来管理。仅凭两个没有种地经验的小伙子来完成,怎么可能呢?”
“超级棉田”项目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现代化农机、农业技术、棉田管理中,实现机耕、机播、智能管理、机收一条龙作业。
经历了去年的风灾,“超级棉田”今年在整体防风措施上做了较大创新,利用“棉麦分播”技术人工制造“微型防风工事”,即在3月中旬铺膜播麦子,等到4月初再播棉花,此时麦子已经生长到10厘米以上,形成了一道挡风墙,大风来临时对棉苗的影响就减轻了。
“今年超级棉田的可采收面积是100%,而去年只有50%多,所以今年能稳产。”艾海鹏高兴地说。
“水肥管理是棉花种植过程中的重点,投入人力、资金最多。”艾海鹏说,如何减少人力成本,降低投入,保证棉花健康生长?他们今年在此环节上有了重大升级。
在“超级棉田”里,极飞科技布置了100多个土壤传感器,土壤湿度达到下限时,它会自动报警,通过数据传输到自动化灌溉系统,系统会自动打开田间智能电动阀及时灌溉;当土壤湿度达到上限时,会自动关闭停止供水。
11月3日,艾海鹏(左)和凌磊在超级棉田查看农业物联网设备工作情况。汪志鹏 摄
有了智能化高科技助力,两位年轻人不需亲自下地,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快速了解棉田情况,轻松管理。
“与传统棉田相比,‘超级棉田’今年人工、水肥、农药三项投入,每亩可减少约400元。”艾海鹏开心地说。
“我们用事实证明,智能化高科技数字农业所需的人力较传统管理方式可以大为缩减,一个人种千亩棉田成为可见的现实。”艾海鹏说。
责任编辑:赵玉伟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