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军人丨且末县老兵治沙队:征战沙海7年 播绿万余亩

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2023-11-27 19:37:52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华

  “我们在新疆服役,退役后又留在新疆工作、生活,非常热爱自己的第二故乡,想为故乡的发展做点事情。”在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上,当媒体记者问起新疆且末县老兵治沙队队长田野退役后从事治沙的初衷时,田野这样说,“我们的事业刚起步,就获得这样的荣誉,对我们来说,是肯定更是鼓励,我们将把治沙工作坚持下去,不辜负这个光荣的称号。”

图为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宣传海报。田野供图

  7年前,这群脱下戎装的退役老兵来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且末县。他们发扬部队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精神,征战沙海,播绿万余亩,为且末人民阻挡沙患、安居乐业提供绿色屏障;他们培育推广沙漠生态林、经济作物种植技术,“点沙成金”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退役后干些什么?”这曾是困扰老兵治沙队队长田野的一个问题,直到他一次探亲时来到且末县。“那是一个春季,途经且末县时,我看到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热火朝天的植树场面,”田野说,得知且末县从1998开始实施防沙治沙造林工程,每年春秋两季,当地各族干部群众战天斗地、播绿不停,花了近20年时间打造成“绿色长廊”时,他深受感染和触动。

  “如果在这个地方治沙种树,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产生经济效应,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田野的想法得到战友李科和张宏的认同。之后,三人注册成立了新疆鹏程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且末县河东生态治沙基地初步承包了3000多亩沙地,开始试种梭梭、红柳、沙棘、胡杨等沙生树种,并在林下探索种植大芸、西瓜等经济作物。之后,又先后有6名退役军人加入这个团队。

  “想到了在沙漠里种树会很难,但没想到会这么难。”谈及刚来时的情景,张宏说:“首先要修路,然后要通电、打井、整地、铺设滴灌管网,这几个环节完成后,最后才能栽种适合沙地生长的树种,每个环节又费力又费钱。”

  生活的艰苦也超出他们的想象。沙漠里一起风,沙子顺着风就往嘴里灌,嘴干得裂口子,在正午的太阳下干一会儿活,裸露的皮肤就会晒得起皮。他们在防风治沙工作站一间二十平方米的工具房里安了“家”,找来一些有机肥的包装铁筒,摆上木板,铺上纸壳子,搭起三张“床”。灶上烧点玉米糊糊,就着馕饼、咸菜就是一顿饭。

  沙漠里天气变幻无常,给植树带来许多困难。2021年春季,他们好不容易种下的200多亩梭梭苗,一夜之间就被一场大风连根拔起。第二天早上,看着光秃秃的一片片黄沙包,老兵们顾不上难过,拿起铁锹,再一次进入沙海补种。

老兵治沙队坚持植树治沙,给当地生态带来改善,经常有不知名的鸟儿在这里筑巢。田野供图

  征战沙海7年,遇到困难无数,但凭着坚韧不拔、积极乐观、不怕吃苦的精神,9名老兵在沙漠中植绿1.2万亩,种植了梭梭、红柳、胡杨、文冠果、四翅滨藜等沙生树种455万余株,接种肉苁蓉8000多亩,成活率达到85%以上。沙漠变成绿洲,狐狸、野鸡、沙鼠和各种不知名的鸟也经常来光顾,给这里增添了无限生机。

进入11月,大芸(肉苁蓉)进入采收季。图为当地群众正在采挖大芸。田野供图

  对老兵治沙队来说,今年是收获之年。11月,大芸迎来采收季,老兵们带着当地群众经过20多天的辛苦奋战,采收大芸150吨。“这是第一次采收,产量远远超出预期,大家都很兴奋,”在电话里,田野笑得格外开心,“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最近联合发出公告,将肉苁蓉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这就意味着肉苁蓉将走上人们的餐桌,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谈起今后的打算,老兵们雄心勃勃、豪情满怀:“我们计划用3到5年时间,完成3万亩荒漠治理和高标准生态林建设项目,同时筹建一个中草药深加工基地,吸纳更多退役军人和当地农牧民就业,让沙产业造福更多当地群众。”

  相关新闻:

  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发布 新疆一集体榜上有名

责任编辑:吴雪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