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枫桥路” 破解百姓愁

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2024-01-19 12:40:15

  走好“枫桥路” 破解百姓愁

  ——焉耆回族自治县五号渠乡阿伦渠村枫桥式工作法典型经验报道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通讯员马永萍

  “我们有矛盾,不仅不伤和气地化解了纠纷,还顺带上了法律课。”“有地方说事,有人管事,还有制度督促办事,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为我们提供专业的服务,真是贴心又高效啊。”这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五号渠乡阿伦渠村群众对村党组织发自内心的称赞,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阿伦渠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焉耆回族自治县五号渠乡阿伦渠村党支部书记沙晓云(左三)和“五老”调解队在“么嘛哒”调解站化解群众矛盾纠纷。

  阿伦渠村地处焉耆县城乡接合部,以种养结合、畜禽交易等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曾经,邻里之间因借钱不还、用水用地、生活习惯等引发的纠纷占比较高,是当地社会治理的难题。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三强化、三报到、三保障”源头化解邻里纠纷工作法,建强调解队伍、强化预防预警、完善多元解纷,做到了邻里纠纷早防治、早化解,实现邻里纠纷及时处置。并成功创建了巴州“无讼村”,该工作法入选2023年全国“枫桥式工作法”。

  “三强化” 让邻里纠纷早防治

  “借钱还钱天经地义,怎么我借出去的是情谊,收回来的却是麻烦呢,沙书记您得给我主持个公道啊。”2023年12月28日一大早,阿伦渠村村民塔某就赶到村里找村党总支书记沙晓云诉苦。

焉耆回族自治县五号渠乡阿伦渠村党支部书记沙晓云(左三)和“五老”调解队在“么嘛哒”调解站化解群众矛盾纠纷。艾孜海尔·卡哈尔 摄

  沙晓云赶紧把塔某请到村里“么嘛哒”(新疆方言:没问题)调解工作站,边安抚边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邀请包联该村的法官到场调解,宣传法律知识,最后通过及时安抚、耐心倾听、换位调解,借款人艾某如数归还了塔某的欠款。

  做到邻里纠纷防治在早,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针对邻里纠纷的突发性、多样性特点,阿伦渠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搭建平台、建强队伍、拓宽渠道,下好源头防治“先手棋”。依托村网格中心设置“么嘛哒”调解工作站,组建由退休老法官、老检察官、老警官、老司法行政人员和老律师、乡贤等组成的政法“五老”调解队作用,采取坐堂接诊、上门巡诊等方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沙晓云说,村里还搭建了“村民说事日”“联户茶话会”等群众说事议事载体,通过上门问事、群众提事、组织议事等方式,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常态化开展“党员带头”活动,通过“党员中心户”、网格员“进圈入群”、日常走访等方式,对群众网上网下反映的诉求纠纷进行全量收集、快速核查,有效化解,切实推动“事要解决”。

  “三报到” 让邻里纠纷化解在“小”

  “二十多年的恩怨了,一直拖着也不是事,今天必须要有个说法……”2023年春耕时节,阿伦渠村村民李某、田某因两家耕地界限不清,在土地权属上的矛盾再次升级。

  这个问题属于历史遗留的“疑难杂症”,且因地界划分原始资料保存不完整导致调查取证难度大,一直久拖未决,村党组织先后通过政法“五老”调解队、乡党委召集镇级专业力量等调解,均没有让双方称心如意,最后乡党委向县网格中心“吹哨”,县委政法委经研判,决定由县司法局、自然资源局专业力量组成“解纷队”,对当事人纠纷地界进行实地勘查,调取原始土地台账,彻底厘清并划分土地界限。最终通过法、理、情多角度调解,双方同意各让50厘米土地,并签订调解协议书,握手言和。

  多元主体参与、多元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应调尽调。针对邻里纠纷诱因复杂、化解难度大的问题,阿伦渠村探索开展党员、部门、书记“三报到”工作机制,坚持一般性纠纷,由联系党员组织网格员、村干部、群众自治组织等上门调解;专业性较强的纠纷,依托“一支部三中心”启动“吹哨”程序,由上级部门下沉力量到村进点,“点餐式”帮助调解;对于跨区域、跨行业等本村无法解决、较为复杂的纠纷,由乡党委书记签批转办单,督促乡属各站所专业力量进行调解,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形成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困难诉求全量全程化解消纳的工作闭环。

  “资源整合有效衔接了社会各方调解力量,形成社会多层次多领域的解纷合力,”焉耆县人民法院干部、阿伦渠村法官冶倩说,“诉前调解、家事情感交流等方式是化解矛盾纠纷的首选,我们深入基层开展调解,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既减轻了群众诉累,也能做到事心双解。”

  阿伦渠村还积极整合“一村一法官”、“法律顾问”以及基层司法、执法资源等,打造矛盾纠纷化解阵地,建立普法、宣传、志愿服务等不同类别的小分队,定期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惑,引导村民有事好商量,切实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三保障” 实现邻里纠纷能处置

  “要调解好邻里纠纷,不但要用法、还要用情,做到法情融合。”阿伦渠村金牌调解员艾尔肯·努尔经常说。

  2021年9月,村民董某的哥哥急需用钱,在未与家人商量的前提下,便将自家的18亩土地和房屋以7.5万转卖给了董某,并签订了买卖协议。2023年10月,董某嫂子到村上“告状”,要求董某返还18亩土地。艾尔肯·努尔了解情况后,分别将董某夫妻和董某哥哥及嫂子请到“么嘛哒”调解站,多次进行调解,双方都不相让。随即,村党总支启动“吹哨”程序。焉耆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到“么嘛哒”调解室向双方讲解了买卖合同相关法律法规,最后,法官和调解员从情理法角度,多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调解,最终以董某哥哥支付给董某5.5万元,董某给哥哥10亩地的条件,双方达成了和解。

  阿伦渠村网格中心设有“民情110”接收台,这是全村矛盾纠纷的“中转站”。接收台为收集来的纠纷“建档”,明确调解责任人,规定完成时限,督促相关人员和部门及时处理。

  为了提高矛盾调解工作成效,阿伦渠村还建立了完善风险研判、考评问效、激励奖励三项保障机制,人民调解员每调解一起纠纷都有奖励,按照一般纠纷50—100元、疑难复杂纠纷100—500元进行补助,常态化开展“网格之星”“最美调解员”等评选活动,进一步调动了调解员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的积极性。同时,部门“吹哨不报到、报到不办理”则会影响平安建设考评分值,奖惩结合,确保矛盾纠纷有地说、有人管、有回应,实现矛盾纠纷全量化解。2023年,村党总支向8名“五老”调解队员发放调解奖励金1.2万余元。

  “加强农村基层治理,要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主导作用。”五号渠乡党委书记刘志强说,阿伦渠村将持续把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理念、方法运用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形成矛盾化解在基层、平安守护在基层、实事办理在基层的多元共治局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薛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