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试验区要为国家试制度、为地区谋发展,要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制度规则,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借力自贸试验区实现错位互补、协同联动,共同推动新疆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新疆发改委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 闫海龙 / 文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第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也是西北沿边地区设立的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明确要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努力建成营商环境优良、投资贸易便利、优势产业集聚、要素资源共享、管理协同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是新疆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选择,为新疆深化改革开放、建设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欧洲的黄金通道和关键节点。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疆在吸引新投资、扩大新领域、丰富新业态、增加新贸易等方面将更具优势,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空间,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
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
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首先要明晰什么是高水平建设?高水平建设要求速度要快、工作要实、效果要好、作用要大。
速度要快。《总体方案》提出,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努力建成营商环境优良、投资贸易便利、优势产业集聚、要素资源共享、管理协同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这是自贸试验区总体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共同施力。围绕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难点堵点,制定方案要快、推进工作要快,从行业到领域、从环节到过程、从单个到集成,在统筹好安全与发展的前提下,加快制度创新突破,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推动自贸试验区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工作要实。《总体方案》明确,自贸试验区要在8个方面25项改革措施上进行创新探索,129个改革试点任务指向非常明确,三个片区要在充分考虑各自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制定片区建设实施方案和综合发展规划,特别是自治区和兵团要加强改革赋权力度,积极借鉴山东、广西“负面清单”式、重庆“基层点菜”式、江苏“片区差异化”式等放权模式,将有实际需要、符合下放条件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行下放,并为各个片区搭建好权限承接使用的培训工作和平台系统建设,将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效果要好。围绕打造促进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从国家开放战略出发,从新疆实际需求出发,通过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强化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方面,进一步扩大与中亚各国之间的互惠贸易范围,促进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有效推动与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经贸、产业、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有效发挥新疆在国家开放大局中的重要作用,成为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真正成为我国内陆和沿边开放的新高地。
作用要大。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通过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探索实践,形成集成性改革和制度型开放的系列创新成果,推动成果在全疆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贸易发展方式转变、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改革质量、开放水平、发展动能和保障力度贡献新疆力量、提供新疆经验。
在明晰什么是高水平建设的基础上,如何推进高水平建设?需要在转变思想观念、突出工作重点、体现新疆特色方面做好文章:
转变思想观念。自贸试验区不同于国内其他的经济功能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不是政策洼地,要为国家试制度,为地区谋发展。想要收获政策红利,就必须进行全区上下思想上的大解放。一是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要充分把握国家赋予我们先行先试的权利,围绕为实体经济、经营主体服务,对标国际标准,结合实际问题,以有利于建成营商环境优良、投资贸易便利、优势产业集聚、要素资源共享、管理协同高效为出发点,大胆闯、大胆试,通过制度创新,解决现实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更好服务市场主体。二是健全落实容错纠错机制。要把握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制度创新核心,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尚无明确限制、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给行业部门、三个片区以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广阔空间,免除担心犯错追责的后顾之忧,最大程度激发基层的工作热情和首创精神。
突出工作重点。要深刻理解中央赋予自贸试验区的特殊功能作用,避免舍本逐末,过度依赖政策,继续走拼资源、拼投资、拼杠杆的外延式发展老路,把自贸试验区发展的着眼点放在眼前利益,忽视了自贸试验区是以发掘国家、社会、市场、体制、机制等潜能为基点的内涵式发展。要深刻理解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核心任务要求,避免把一些常规的管理与经营性调整或者是已经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当作新疆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成果,甚至是自降身份,把自贸试验区与一般经济园区相提并论,走一般园区通行发展模式。要深刻理解新疆自贸试验区与全国其他21个自贸试验区在区位、禀赋、基础、使命上的区别差异,不同片区、不同部门在各自工作进展及发展基础的区别差异,合理安排任务,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见样学样,简单以落地企业数量和签约投资金额论成绩。
体现新疆特色。作为目前唯一在西北内陆沿边地区批复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发挥好“东联西出”“西引东来”的区位优势,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疆自贸试验区特殊的功能作用,全面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全方位、多领域交流合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交流、沟通、磋商渠道和机制,强化铁路、公路、航空对外交通联络,建设联通欧亚的综合物流枢纽,在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拓展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是新疆建设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服务国家整体对外开放战略的光荣使命和职责担当。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新疆资源特点,做好做足资源文章,构建新疆特色产业体系,助推新疆高质量发展。要依托区域及周边丰富的能源、矿产和农产品资源,发挥自贸试验区要素集聚功能,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打造欧亚大陆产业链合作的重要节点,加快构建体现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新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霍尔果斯海关关员高效监管验放中欧班列。黄宇晖/摄
高质量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是新时代新疆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战略选择,其功能作用毋庸置疑。但三个片区179.66平方公里的试验区,无法承载起新疆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所有任务和全部责任,还需要自贸试验区以外的其他广大区域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制度规则,正确处理区外区域与自贸试验区各片区之间的竞合发展关系,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学习自贸试验区、借力自贸试验区、施力自贸试验区、服务自贸试验区,实现错位互补、协同联动,共同推动新疆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建设发展。
抢抓自贸试验区建设机遇,全面加强区内外的沟通对接。自贸试验区建设不仅是自贸试验区各片区的事,也是全疆经济生活中的大事,自贸试验区以外区域也要抢抓机遇,积极主动和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开展政策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融入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做好自贸试验区政策、产业、产品、服务外溢的承接工作,借力自贸试验区推动自身发展,打造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自贸试验区各片区也要积极和所在行政区、周边园区加强沟通,将自身的资源需求以及自贸试验区特殊的政策和发展红利及时释放,吸引更多力量参与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形成区内区外联动发展新格局。
加强政策研究应用,有效推广复制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对新疆自贸试验区来说,从新疆实际出发,从当前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对标国际规则来说,加快制度创新,破解堵点,形成集成化系统化整体解决方案是核心任务。自贸试验区试验田种出的优良种子需要在广袤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自贸试验区以外区域来说,研究梳理自贸试验区政策、用活用好创新成果、及时检验反馈政策效果同样重要,不光是要全面推广复制已经成功有效的经验成果,还要及时将自身在开放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困难与自贸试验区交流对接,利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尽快探索破解方式和可行路径。
对标对表自贸试验区建设任务目标,明确自贸试验区以外区域改革开放的工作方向。新疆自贸试验区明确了8个方面25条具体措施和129项改革试点任务,每一条任务都是推动和支撑新疆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因此,这些任务中,除了特定区域的特定任务以外,其他任务是自贸试验区以外区域要关注、推动、完成的任务工作。例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任务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投资建设审批便捷化、政府监管高效化,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网协同”“一网统管”,推动政务流程全面优化和系统再造,促进数据有序共享和开发利用,持续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行政办公高效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就是全疆各级政府共同的任务。深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支持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园区,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和行业环评管理效能,发挥环评制度源头预防效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也可以是各地政府以及众多国家级、自治区级园区工作的方向。深化投资领域改革和对外贸易创新发展任务中,切实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等事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平等享受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鼓励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对中亚等周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能源资源、新材料、特色医药、农产品种植等领域开展对外投资,与国内产业衔接、产能互补、协同发展,也需要广大自贸试验区以外区域广泛参与、共同完成;在打造开放型特色产业体系任务中,无论是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还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都不简单是自贸试验区特定区域创新改革的任务,而是全区各级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共同的任务。此外,人才短缺作为全疆的共性问题,各地都需要围绕集聚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和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做好各项具体工作,自贸试验区如此,非自贸试验区区域也要如此。
因地制宜,针对性建立非自贸试验区区域与自贸试验区沟通联系的工作机制。全疆各地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开放特点,积极与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建立沟通联系的工作机制,特别是一些产业基础好、外向型特征比较明显的区域,加强对自贸试验区的持续跟踪研究,积极完善政府间既有联系渠道,通过政府联系机制、部门对接机制、条线对接机制等,及时掌握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掌握自贸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研究在当地落地实施的可行性。建立人员信息交流沟通渠道,通过短期进修、脱产学习、挂职交流等多种方式,更多地把干部选派到自贸试验区,接触新观念、掌握新动态,建立人员交流的有效通道,为深化与自贸试验区交流和合作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
他山之石
深圳前海:打造“MCC前海”新物流模式
2018年推出的“MCC前海”新物流模式,是深圳海关对标“MCC”(Multi-Country Consolidation,多国集拼)贸易标准,服务企业市场需求,从物流的关键节点上发力,打造的新物流模式。通过“MCC”模式和前海通关便利措施,帮助企业通关降本增效,带动外贸高速增长,激发创新业态活力。
“MCC”模式指境外货物及出口货物在特殊监管区域内拆箱分拣和包装,根据目的地港口的不同,将其中前往相同目的地港口的部分境外货物和部分出口货物重新装箱在一起,再运送出境,企业由此可通过集拼业务与其他同一目的地港口的企业共享一个集装箱,在节省运输开支的同时,提升了单个集装箱的利用率。
前海通关便利措施包含“先入区、后报关”“跨境快速通关”“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非侵入式查验”等,系列措施使得企业可先将货物送至仓库,理货后再向海关做详细申报,保证了申报资料准确性,也大幅提升了货物通关的时效。
2023年6月6日“MCC前海2.0”升级版发布,在业务功能升级、服务产品扩大和全球布局扩张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从以往单一功能的“多国集拼服务中心”升级为“全球集运综合方案提供商”。市场覆盖也逐步由日本、新加坡2个国家拓展至东南亚、东亚、美国和俄罗斯等数十个地区和国家。“MCC前海2.0”通过升级申报系统,提高客户申报流程及效率,增添物流方案多样性,加强空港铁路联动,以此打造全球中转枢纽。
责任编辑:严培瑜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