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花海”里的黑科技

石榴云/今日新疆原创 2024-01-25 19:56:36

  无人机植保、卫星导航无人驾驶精量播种、干播湿出、大数据、5G技术……这些“花海”里的“黑科技”,让阿克苏地区的广大棉农“玩转”棉田,更让“超级棉田”有量又有质。

  ● 刘红文 赵新昌 / 文

  阿克苏地区是一片棉花生长的沃土。每至金秋,740万亩“棉海”便进入采收旺季,雪白饱满的棉团如“花海”白浪滚滚而来,直接天际。棉田里一派丰收景象。

  阿克苏棉花单产高于美国、印度等棉花生产大国,棉花纤维平均长度达29毫米,形成了能够和国际竞争的全球优质棉产能。这些成绩离不开无人机植保、卫星导航无人驾驶精量播种、干播湿出、滴水排盐、“宽早优”播种、大数据、5G技术……这些雪白“花海”里的“黑科技”,让阿克苏地区的广大棉农“玩转”棉田,更让“超级棉田”有量又有质。

  “北斗导航”让棉田步入“无人”时代

  花开犹如雪皑皑,采棉更是景如画。2023年棉花采收季,来回穿梭在库车市棉田中的一台台大型“下蛋”采棉机成了当地亮眼的风景线。伴随着一台台“下蛋”采棉机在棉田中来回穿梭,采收、压缩、打包,一个个打包好的棉包整齐地摆放在田间地头。

  “现在种植棉花太方便,从播到管再到采收,全是机械化了,我们当起了‘甩手掌柜’。”库车市牙哈镇守努特村棉农贾建伟每每说起种棉一事就喜不自禁。

  作为村里的棉花种植大户,贾建伟家棉花种植面积达1500亩。与往年不同的是,2023年棉花播种时,他采用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精量播种机,实现播种、铺设滴灌带、铺设地膜一次性完成,棉花出苗率高,还节约棉种50%以上;棉花采收时,他又采用采棉机采收作业,仅用一天多的时间,就完成全部棉花的采收。

  “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真是省时省力,成本也节约了不少。”贾建伟说。

  棉花是阿克苏地区的支柱产业,也是棉农的重要增收来源。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棉产业高质量发展,阿克苏加大科技赋农力度,依托数字技术,大数据、5G技术,大力推广遥控遥感无人机、“北斗导航”播种机等机械技术的田间运用,实现智慧农机取代手工劳作,也让棉田步入“无人”时代。

  “新技术+”助棉花丰产丰收

  产量高、品质好,阿克苏棉花产业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离不开先进的生产技术。作为南疆的重要棉花主产区,这几年,阿克苏地区大力推广“干播湿出”、滴水排盐、精量播种、齐苗化控,以及“宽早优”栽培模式,进一步提高棉花保苗率,提升棉花生育进程,让棉农省心省力又增收。

  “‘干播湿出’技术种植棉花省钱”,说这话的是新和县玉奇喀特镇尤勒滚协海尔村棉农吾买尔·买买提。

  “干播湿出”播种技术是棉田在不经过冬灌和春灌的情况下,通过滴灌带滴水引墒促苗早发的播种新技术,2021年开始在阿克苏地区推广。

  2023年吾买尔·买买提家的430亩棉花采用了“干播湿出”播种技术,既节约了棉田用水,又达到了棉花苗齐、苗壮、苗匀的生长目标,棉花亩产大幅提高。吾买尔·买买提算了一笔账,“干播湿出”技术让他每亩地节约水、肥料、人工等费用达100元,棉花单产增产30公斤至40公斤,按现在市场行情算,多增收6万余元。

  “通过田间调查来看,采用‘干播湿出’播种技术种植的棉花出苗率达95%以上,较往年有大幅提高,亩产增产50公斤左右。”阿克苏地区农技中心推广站站长戴路说,“干播湿出”节省水资源、降低种植成本,实现了“一播全苗”。

  科技就是生产力。在推动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上,阿克苏地区以“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为核心,借助“新技术+”科技手段,助力棉花播种,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中,棉花“宽早优”植棉技术更是去年乃至今年着力推行的新技术。

  “宽早优”植棉技术具有增温增光、减药减肥减人工、增产增效和绿色提质四大优势,通过扩行距、降密度、增株高,棉花单产可提高10%以上。阿克苏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华伟杰说,“宽早优”植棉技术是对“矮密早”模式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该技术为棉花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阿克苏地区棉田关键技术的落实与推广,让棉田科技范儿十足。数据显示,去年,阿克苏地区推广“干播湿出”播种农作物种植面积达250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干播湿出、双膜覆盖等6项新技术,节水达3.45亿立方米。

  新兴产业将棉花“吃干榨尽”

  小小棉籽除了能榨油,还能干什么?还能加工生产出高浓缩棉籽蛋白、脱酚棉籽油、棉籽糖等产品;棉花秸秆又能干什么?能用来发电,还能制成高性能人造板材,这在阿克苏地区都成了现实。

  1月12日,走进位于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疆诚润金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厂区里收购来的棉籽被堆积成了一座座小山,车间里生产正忙,伴随着机器的轰响,高浓缩棉籽蛋白、脱酚棉籽油、棉籽糖等系列棉产品被生产出来。

  “我们采用新型技术,以棉籽为原料进行精深加工,把昔日只能用来榨油的棉籽做到‘吃干榨尽’,极大地提升了棉花的效益。”该公司总经理张雷说。

  库车市是优质棉种植区,该市在引进棉纺企业进行深加工促进棉花产业升级的同时,为使大量棉籽能就地转化增值,加大了对棉产业深加工企业的引进。2020年,新疆诚润金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库车市,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年处理棉籽50万吨的规模。

  棉花全身都是宝,除了纺纱织布,棉籽经加工后可生产出短绒、棉壳、棉油、浓缩蛋白等多种产品。阿克苏棉花资源丰富,年种植面积达740万亩,总产114.69万吨。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几年,阿克苏地区围绕棉花全产业链短板,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利用棉花秸秆发电、用棉花秸秆制造高性能人造板、生产石墨烯等,打造延长棉产业循环经济链,力争把棉资源“吃干榨净”。

  阿瓦提县是全国棉花种植大县,年产棉秸秆近30万吨。该县与国能生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利用棉花秸秆发电,每年10余万吨棉秆变成9100万度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棉花秸秆除了发电,还能制作黑木耳菌棒,甚至可以制作装饰板材。新疆天汇康拜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把棉花秸秆“变废为宝”的企业。“公司规划建设12条棉秸秆制高性能无醛人造板生产线,全部投产后每年可消耗约15万吨棉花秸秆,生产出12万立方米的无醛环保人造板。”该公司财务总监李光明说。

  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增。如今在阿克苏地区,棉产业集群的聚集,正推动棉花产业向全产业链迈进,小小棉花做成了大产业,让广大棉农通过棉花产业链的发展实现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依丽达娜·伊力哈木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