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温泉县乌兰牧骑队:59年公益演出 初心和热情一直在线

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2024-01-30 12:43:12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  

  “动作要连贯,注意音要准,调整好气息,我们再来一遍……”1月23日,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文化中心,乌兰牧骑队的队员们正在认真排练节目,为春节期间去村里演出做准备。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是小型、流动、综合性的文化工作专业队伍,承担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任务,草原上的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红色文艺轻骑兵”。

  “我们团队从组建到现在有59个年头了,这么多年,全国各地的乌兰牧骑队都发生了变化,有的解散,有的以商演为主,但是,我们至今还保持初心和热情。”温泉县文旅局文化工作负责人刘刚说。

  “现在,我们每年仍然坚持100多场公益演出,同时,还派文艺志愿者队伍进乡村、进牧场、进校园、进社区,对基层文化能人辅导,对文化活动指导排练。”刘刚说。

  76岁的江姑是乌兰牧骑队第一批演员,也是这支队伍从成立到现在的见证者。虽然已经退休,但她对演出的热爱一直未改,她依然每天练声,经常参加各类公益演出活动。

  “我每天除了唱歌和练声,还免费教学生,现在已经教出来三四百名学生了。”江姑说,这些年她看报纸、听新闻、自学谱曲,学习大提琴、手鼓等乐器,日子相当充实。

1月23日,江姑在自己的个人工作室里,向记者展示她这些年获得的荣誉。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摄

  在江姑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她参加各类演出时的照片和荣誉证书,她轻轻翻动照片,也翻开了自己和乌兰牧骑队之间最深刻的记忆。

  时光回到1965年,17岁的江姑和另外6名同事成为温泉县乌兰牧骑队的首批队员,她也是当地蒙古族短调的传承人之一,她回忆说:“1957年,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队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到了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乌兰牧骑队进京的演出,倡导全国各地向这支队伍学习,为积极响应周总理号召,很多地方都开始成立类似的文艺队,温泉县1965年12月成立了乌兰牧骑队。”

  江姑告诉记者,当时,他们赶着马车下乡进行公益演出,一星期一次,“两人骑一匹马,踏草原、翻戈壁,深入农村以及偏远牧场,主要为百姓送歌献舞,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她说,在演出过程中,队员们没有话筒就清唱,当时唱的最多的是《南泥湾》《草原儿女爱延安》《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

  每次演出,乡亲们都非常热情,会做些吃食招待队员,还有的做好棉鞋和手工艺品表达感谢,队员们非常感动,演出结束以后,一起帮村民割麦子、收玉米,参与各种劳动。

1月23日,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文化中心,乌兰牧骑队副队长巴音特尔正和同事练习钢琴曲。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摄

  两年以后,乌兰牧骑队因为资金等诸多原因解散了,江姑回到温泉县查干屯格乡当起乡村音乐教师,“后来,我们的队伍重组,演出恢复了,我兴奋得一夜没睡好。”江姑说,这时的演出,内容和形式也变得丰富起来,通往牧区的路越来越好走,服装和话筒等设备也够用了,即使乘车去七八十公里的牧区也能当日返回。

  据乌兰牧骑队副队长巴音特尔回忆,他小时候跟着爸爸和哥哥一起演出,退休后,他和同事们继续深入各个乡镇场和农牧区进行文艺演出和宣讲,常年送文化进基层、送政策下乡村、送宣传到农户,为农牧民群众送去欢乐和文明,“我们的节目会跟着时代变迁不断调整,一边演出一边送政策,每个人都是一专多能。”他说。

1月23日,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文化中心,乌兰牧骑队的队员们正在排练。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摄

  如今,乌兰牧骑队有30名专业演员,他们由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4个民族组成。为了让演出更加鲜活接地气,队员们经常联合基层宣讲员、志愿者服务队、民间演出队等,携手举办各类晚会和大型演出活动,把党的政策和声音送到最后一公里,送到最远一家人。

  温泉县查干屯格乡查干屯格村村民高娃说,乌兰牧骑队表演的节目很有乡土气息,特别是歌舞、朗诵、快板表演,给村民带来了很多乐趣,此外,讲故事形式的宣讲活动也深受百姓喜欢。

  “无论严寒酷暑,哪怕克服再多困难,也会坚持把每一场演好,每次看见牧民远远来迎接我们,还有分别时不舍的样子,感觉再累也值了。”乌兰牧骑队队员吾音别力克说,为了让更多优美歌声留在草原深处,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交织更浓,他们经常听百姓意见,加班加点排练,反复打磨作品,“每次听到群众和百姓传唱我们创作的歌曲,我都心潮澎湃,用这样的形式把家乡宣传出去,太自豪了。”她说。

责任编辑:魏燕慧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