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丨芬芳馥郁 灿若晨曦——“新疆花儿”

石榴云/今日新疆原创 2024-03-22 11:44:43

  “新疆花儿”是新疆各地回、汉、锡伯等民族人民喜爱的民歌,是新疆广大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的产物,也是歌手们推陈出新的成果,唱腔、唱法、唱词不断演变,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被注入了新时代的精神内涵,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成为独具魅力的口头艺术作品。

  ●朱宣羽/文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的特有的民间歌曲形式,俗称“山曲”“少年”。“新疆花儿”是新疆各地回、汉、锡伯等民族人民喜爱的民歌,主要流布于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哈密市、焉耆回族自治县、博湖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由回族、汉族、东乡族、锡伯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传承。2008年6月,“新疆花儿”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呼图壁县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员表演舞蹈《花·花儿》。陶维明/摄

  “花儿”约有三百年的历史。“新疆花儿”源于河州花儿、洮岷花儿,系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传入,素有“歌舞之乡”之称的新疆为“花儿”的传承、发展、创新、演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花儿”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花儿。

  从表演形式和作品结构来看,“新疆花儿”分为“散花儿”和“本子花儿”两类,“散花儿”又包含了一人独唱的“漫花儿”、两人对唱的“对花儿”和一领众和的“合花儿”。“本子花儿”是指将戏剧故事、小说传记、民间传说等内容再次编撰后演唱的具有舞台化特征的艺术。从题材上看,“新疆花儿”可分为爱情类题材和生活类题材,如我们所熟知的《花儿与少年》属于爱情类题材,《下四川》则属于生活类题材。

  语言方面。“新疆花儿”的语言质朴、直白,很接地气,而这种质朴的语言却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新疆花儿”的唱词表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新疆花儿”虽唱词朴素,但语言艺术成就很高。大到谋篇布局,小到用词组句,都能够体现出“新疆花儿”较高的文学审美性。从整体的布局谋篇来看,“新疆花儿”的唱词一般以四句为一个单位,一三句九个字,二四句八个字,即俗称的“九八式”。这些句式造就了“新疆花儿”错落有致的乐句构成。“新疆花儿”的用词看似随意,实则富有特色,歌词为韵文形式,因为押韵,花儿的句子就有了一种音乐的美感。通韵、交韵、间韵、随韵等修辞手法在“新疆花儿”中都有应用。花儿中的衬词现象也具有风格,这种由衬形成的乐句扩充,可以使乐句之间的链接更为顺畅,起到了链接乐句的桥梁作用,增加了乐曲的生动感。

  从西北各省迁徙来新疆的人们经过一代代的繁衍与交融,其方言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同时,这些相互杂糅的方言又与新疆本土民间语言互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新疆方言。这些方言在“新疆花儿”的唱词和演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尕妹”“么麻达”“歹得很”等词汇;“新疆花儿”还使用大量的叠字来增强语言的色彩,如“树梢梢”“心尖尖”等,加之新疆人前后鼻音不分的读音特点和动词后置的倒装句语序,使其具有独特的新疆风格。

  演唱方面。“新疆花儿”的咬字吐词讲究干净利索,字头字尾一气呵成,不拖腔,也不在韵母处过多停留。唱腔延续了国内其他城市“花儿”高亢、严谨、粗犷的特点,但又吸收了西北民间歌曲、陕西眉户、信天游以及新疆曲子的特征,兼具婉转、悠扬、细腻的特色。通过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交流借鉴,“新疆花儿”呈现出乐观、幽默、热情的表演风格。

  音乐形态方面。“新疆花儿”的音乐多数来源于“河州花儿”,但新疆特有的绿洲文化的影响使得“新疆花儿”曲调既有高亢、刚毅的山歌本色,又独具细腻、委婉的田园风采。其在调式上多使用徵调式、商调式,运用五声音阶的级进、四度大跳、大幅度下滑音与细小装饰音相结合,体现了新疆人民独有的精神面貌。如一首《山丹红花开》,新疆的版本通过四度的跳进,将旋律从高到低做了连接,而青海版本则选择了七度的大跳,听感上不如新疆版本的柔软。“新疆花儿”吸收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音乐元素,除常见的徵、商、羽调式外,还采用了较为完整的小调式及调式交替手法。

  “新疆花儿”和其他省区“花儿”的区别是,它吸纳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地方方言和各民族人民的音乐元素,地域性非常强。新疆花儿在传承与传播中突破了很多“花儿”原有的框架,“花儿”在新疆地区可以几代同堂共唱,也可以将宴席曲囊括其中,以及多民族语言交替出现,当地人称之为“风搅雪”演唱风格,这些都是“新疆花儿”独有的风景。

  “新疆花儿”目前已整理出版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时期的“花儿”千余首,曲牌(俗称“令”)有23个之多,其中包括《花花尕妹》《三十三石荞麦》《月亮上来亮上来》《歌手情话》《双探妹》等代表曲目。在山野田间、家庭场院、文化广场、舞台会场等各种场所都能听到“花儿”的声音,看到“花儿”的身影,演出形式不断创新,除了独唱、对唱、二重唱、合唱、表演唱、乐器伴唱等形式,还有舞蹈、音乐剧、器乐作品的尝试。

昌吉回族自治州“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应斌在吉木萨尔县二工镇,用“花儿”的形式,向村民宣讲党的惠民政策。邹懿/摄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新疆花儿”也得以不断传承,并获得了更广阔的传播天地。在“新疆花儿”流传地,通过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新疆花儿”走到了青少年的身边,这既能加深青少年对民间传统艺术的认知,从小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基础,也能达到传承有土壤、后继有新人的局面。乌鲁木齐市米东区105中学建成的“花儿小班”,启蒙、培养了一群热爱“花儿”的小歌手;伊宁市回族中学、昌吉市的中小学也开展了“花儿园”和“花儿体操”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昌吉学院音乐和舞蹈学院也聘请“花儿”传承人举办“花儿课堂”,探索教育传承的路子;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化馆还利用“花儿”曲令,编创适合青少年传唱的新词,唱法上也有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

  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加强,带着山野泥土的芳香,打动老百姓心窝的“新疆花儿”定能传唱不衰。

责任编辑:魏燕慧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