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从来不是一道“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要做”的必答题。把沙漠、荒山变绿地,再从绿地收获财富,新疆各族群众在与风沙持久的斗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巨大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为根治土地荒漠化、沙化这个“地球的癌症”贡献了“新疆智慧”,闯出了“新疆样板”。
●《今日新疆》记者 宋洁云 / 文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意为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
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是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省区,沙漠面积占全国沙漠面积的64%,荒漠化土地达106.8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74.68万平方公里,也是我国荒漠化及沙化土地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份。在新疆,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从来不是一道“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要做”的必答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等国家重点工程,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以超凡勇气向沙海进军。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沙”与“山水林田湖草”一起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2022年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5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42.8平方公里,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
把沙漠、荒山变绿地,再从绿地收获财富,新疆各族群众在与风沙持久的斗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巨大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为根治土地荒漠化、沙化这个“地球的癌症”贡献了“新疆智慧”,闯出了“新疆样板”。
从“没有绿”到“连片绿” 沙漠现奇迹
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新疆是西段建设主战场。当时,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阿克苏市,沙漠离城区只有6公里,并以每年5米的速度步步逼近;沙漠西南边缘的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离沙漠最近之处不足5公里,沙漠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年平均沙尘天数达到150天。
艰苦卓绝——这四个字深深刻印在“三北”工程的建设史上。人们在难以想象的条件下植树造林,一点点恢复着被沙漠蚕食的绿色。
1986年,阿克苏地区在风沙策源地柯柯牙正式启动绿化工程。从种下第一棵树起,一茬接着一茬干,30多年来,阿克苏地区组织了上百次绿化造林大会战,柯柯牙区域累计造林12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8%提高到2022年的73%。390万阿克苏人秉持“柯柯牙精神”参与其中,成为全世界荒漠绿化的典范。
俯瞰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艾则孜·沙木沙克/摄
奇台县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自1998年开展大规模治沙造林起,奇台县每年春秋季都会组织上万人赴沙漠前沿撒播绿色。经过20多年的努力,奇台县在沙漠前沿建成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3至5公里的人工防沙基干林带,与355万亩封育天然荒漠林共同组成一道绿色屏障。
今年74岁的热合木·依明,家住且末县。至今,他还依稀记得22年前沙临且末时,他与一群小伙子挽起裤腿、闯进沙漠、挖坑种树的场景。
“实际上那时候种下的树,大家都知道成活不了,但抱有一丝希望,哪怕只活一棵,风沙也能小些。”回忆过去,热合木眉头紧锁。时光缓缓走过,滴灌、飞防以及种植技术的提升,令这片土地种活一棵树变得不再艰难。年复一年,人们孜孜不倦地为家园添绿,直至今日,且末县的绿植面积已达11.5万亩。与此同时,新疆各地也开展持续的、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
自2012年麦盖提县启动实施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工程,至今已累计实施防风固沙造林46万亩,一道横跨50公里、纵深2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牢牢地将沙海阻挡在农田之外,守护着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百万亩农田。较几十年前的150天,如今该县年沙尘天数已缩减到50天以内。
从“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46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将“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百年根本大计来推动。依托“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在各族群众的持续努力下,新疆累计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275.72万亩,新疆的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03%提高到目前的5.06%。人们种植的涛涛林海,守护着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绿洲家园,仅在过去30年里,新疆的人工绿洲面积由6.5万平方公里增至目前的10万平方公里,增长了53.85%,已逐渐形成“乔、灌、草,点、带、面”紧密结合的防沙治沙体系,有效阻止了流沙前移,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从“四道屏障”到“新疆模式” 实践出真知
春季的塔里木沙漠公路两边绿意萌发。通过选择梭梭、柽柳和沙拐枣等适宜树种进行种植,2023年,新疆建成了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连续穿越流动沙漠的人工绿色走廊。公路两侧,新建的86座光伏电站散布在生态防护林带中,几十口水源井的动力电源接入光伏电网,形成以太阳能作为动力的灌溉系统,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建成投产,成为中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
以塔里木沙漠公路为代表,新疆在绿洲外围建设生态防护林。充分利用浅层地下水、苦咸水和区域天然降水,乔灌草相结合,采取低覆盖度造林、管件造林、保墒剂造林等技术模式,人工营造胡杨、沙枣、梭梭、柽柳等耐旱耐盐碱植被,使流动沙漠基本得到控制。
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全区从技术措施、治理模式、政策机制、组织管理等方面探索,逐步形成了防沙治沙的“新疆模式”。
坚持系统观念,立足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国家、自治区政策项目支持,新疆把塔克拉玛干沙漠作为防沙治沙的主战场,在绿洲内部,营造农田防护林庇护农田,保障农牧业稳产增收;在绿洲生产生活区外围,建设防风阻沙基干林,改善生活环境;在绿洲前沿,建设灌草相结合的固沙带,把主要风口、风道的流动沙丘逐步转化为半固定、固定沙丘;在沙化土地种植林果529.9万亩,果品年产量240万吨,年产值达266亿元,既防沙治沙又增加农民收入。这“四道屏障”构筑起从绿洲内部到沙漠外围之间的防沙治沙网络。
风沙和干热风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两大自然灾害,曾令全疆农户头疼不已,一次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会让他们很长时间都缓不过劲儿来。农田林网的建设削弱了风力的强度和影响范围,调节了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和地表土壤湿度,有效削弱了这两大自然灾害对新疆农业生产的影响,为新疆农牧业连年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保障。目前,95%的新疆耕地都受到“三北”工程的林网庇护。
防沙植绿可持续,水是关键因素。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位推动,组建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建立水利周调度机制,科学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林草生态健康发展。特别是2022年抓住来水偏丰的有利时机,塔河流域胡杨林生态补水27亿立方米,保护以胡杨林为主的天然植被2461平方公里,植被覆盖度增至60.4%。2022年,防护林、林果灌溉用水增加9.59亿立方米。
宜林则林、宜种则种,对于种也种不活、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连片沙化土地,则选择相信自然的力量,将其封禁保护。多年来,自治区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已形成了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国家沙漠公园、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三北工程、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固沙、光伏治沙等七种模式,因地制宜推进沙漠锁边。
如今,新疆已设立国家沙漠公园27个,保护沙漠面积1919平方公里。并创建了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且末县、奇台县、麦盖提县5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38.6平方公里。
从“与沙抗争”到“与沙共生” 产业在振兴
治沙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与沙相搏到与沙为友的过程。
眼下是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生长的关键期。在温宿县柯柯牙镇萨依巴格村的一处苹果园,果农艾合买提·萨吾提正在忙着给苹果树修枝、施肥。“我家有13亩苹果园,经过科学管理,今年增收3万至5万元不成问题。”艾合买提说。
从茫茫戈壁到莽莽林海,从“沙窝窝”到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按照“适地适树、经济与生态统筹兼顾”原则,除杨树、胡杨、沙枣等防风固沙林树种之外,还种下了苹果、红枣、核桃等经济林树种,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更广阔的空间里,各类沙生特色经济已成为新疆“沙漠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托布协草原修复中心,宽达60米、每块面积一平方米的草方格沿着路基伸向远方。草方格正中,一株株罗布麻幼苗迎风摇曳。托布协草原修复中心距尉犁县城73公里,接近沙漠腹地。尉犁县林业职工在沙漠中克服干热风、沙尘暴等种种困难,2022年种活了1.1万亩罗布麻,2023年新种植罗布麻面积达1.3万亩。在这里,罗布麻花蜜、罗布麻茶、罗布麻纤维等系列产品正在形成产业。
以沙漠玫瑰为代表的特色经济植物,正是新疆多年发展沙产业形成的三大种植类型之一,昔日漫漫黄沙被香气怡人的玫瑰所取代。玫瑰、蛋白桑、沙棘、黑加仑等特色经济植物发展不断加快,于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地相继建成了玫瑰花原料连片种植基地。
“这片及膝的梭梭林是去年新种的,配上滴灌带,一年就能长到一人高,到时候我们套种的肉苁蓉也该收获了。”策勒县策勒乡托帕艾热克村村民麦麦提阿卜都拉·艾麦尔去年肉苁蓉卖了个好价钱,他笑着说:“多亏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种了柽柳,风沙小了,还能挣上钱。”
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抓手,南疆各地州积极推进肉苁蓉等中药材种植,持续扩大红柳、梭梭等适宜接种肉苁蓉等中药材的灌木的种植面积,实现沙产业与中药材产业深度融合,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固沙提供产业支撑。
旅游业也正向大漠深处跃进。因横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路线与北纬39°线高度重合,故有“N39”路线之称的最西端,麦盖提县N39°沙漠探险基地坐落于此,这不仅是探险家们的天堂,也是游客们的乐园。高达百米的沙丘、细腻的沙质为滑沙、沙漠冲浪、露营等旅游体验提供了绝佳目的地。目前,新疆国家沙漠公园总数已达36个(含兵团),沙漠旅游的多元化特征日渐明显。新疆不断完善沙漠观光游、遗址考古游、现代人文景观游、沙漠娱乐游、沙漠考察探险游、医疗旅游等旅游产品体系,探索沙漠景观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的最佳结合点,提升新疆沙漠旅游产业的层级。
和田地区于田县干部群众在沙漠边缘植树。卢民一/摄
沙区特色种植业、特色产品加工、沙漠旅游、沙漠光伏等产业形态纷纷涌现,沙产业正成为一项朝阳产业,发展潜力无限。在新疆人与沙漠共生的过程中,“点沙成金”“绿富同兴”的壮美画卷正在铺展。
从“双缩减”到“阻击战” 绿荫必将锁“沙龙”
阳春三月,艾西曼沙丘上的梭梭林在春风中吐露点点绿色。艾西曼区域位于阿瓦提县,是阿克苏地区绿洲内部最后一片沙地。2021年,阿克苏地区打响了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歼灭战,计划5年完成修复治理土地面积106.14万亩,这也是阿克苏地区实施的第五个百万亩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
位于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艾西曼湖区域一条再生水输水区犹如血液注入了大漠,让生态逐渐恢复。资料图片
2023年6月以来,自治区先后召开生态环境保护暨荒漠化综合防治大会、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现场推进会,高位推动落实这场新时期人与沙的进退之战。
“去年新疆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后,我们在保持总任务量不变的情况下,将人工造林减调7万亩到封沙育林,对艾西曼区域后期建设进行了优化调整。”阿瓦提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蒋丽丽说,“目前,阿瓦提县已完成艾西曼区域治理任务的近90%。”
3046公里,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的长度。
截至2023年底,40多年来,新疆依托国家“三北”工程,已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范围形成了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只要补齐最后285公里,整个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沙防护带就能闭合,将塔克拉玛干沙漠牢牢锁住。
这段缺失的阻沙防护带就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市—若羌县沿线。这里由西向东依次分布着安迪尔(民丰)、且末、若羌三大风口,是南疆风沙危害最深、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也是此次阻击战的主战场和决胜之地。
截至目前,新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布局了7个重点治理项目、12个子项目,涉及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市、哈密市7个地(州、市)的46个县(市、区),综合治理规模2592.06万亩,这一系列工作将持续至2030年。
因害设防找准阻击点;进一步挖掘新疆光伏治沙、生物治沙等7种防沙治沙模式潜力,打造具有标志性、示范性的优质项目;巩固农田防护林建设成果;加快特色林草沙产业发展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一项项措施正在细化,一件件工作正在落实。
巍巍昆仑,茫茫沙海。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将进一步增强新疆防沙治沙的信心,书写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新疆经验和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董潇涵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