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背后的“数字密码”

石榴云/今日新疆原创 2024-05-23 16:42:42

  这一个个极简的“一”字得以实现的背后,是自治区围绕“放管服”改革和社会公众办事创业需求,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基于数字技术、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成果。


  ● 《今日新疆》记者  李想 / 文

  近几年,谈及优化营商环境,与数字“一”有关的“关键词”越来越多:“只进一门”“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照多址”……

  从“反复跑”到“一次办”,让数据“跑路”,企业和群众办事要不停跑腿的情况已经悄然转变。而这一个个极简的“一”字得以实现的背后,是自治区围绕“放管服”改革和社会公众办事创业需求,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基于数字技术、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成果。

  “一网通办”:让数据替企业多“跑路”

  “几年时间,在新疆开办企业已经和深圳的便利程度差不多了。”5月9日,在自治区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记者见到了从深圳回疆创业的马彩俊。就在今年4月底,他在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开办了一家科技创新企业。

  马彩俊说,4月24日,他在新疆政务服务网站提交了开办公司的申请材料,当天便收到了乌鲁木齐水磨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反馈,第二天,他及时修改了填报材料中不规范的部分之后,26日便取得了营业执照,5月6日,公司便接了两单业务。

  “我是新疆人,自贸试验区设立的新机遇吸引了我回到家乡创业。”马彩俊说。

  在家可以预约办理,不懂的问题有工作人员解答,办事不用长时间排队,证件办完可以代邮寄……事实上,马彩俊感受到的便利,已成为新疆企业和群众的寻常体验。

  早在2020年1月,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改善营商环境,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经营主体登记、食品生产、食品经营、计量、检验检测机构、特种设备、工业产品生产等8个政务服务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建成一体化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系统,实现了“一网通办”。

  此前,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外服务业务系统的数据互不联通,整合后,全区三级市场监管部门全部使用统一系统,统一的程序、材料、标准,统一归集全疆数据,实现了与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和政务事项“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就此实现。

在自治区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窗口服务人员正在为群众办理业务。李想/摄

  对于更多像马彩俊这样的创业者来说,企业的开办仅仅是一个开始,良好的营商环境更给了经营者干事创业的信心。

  “目前,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建成了智能化登记注册申报系统,业务申报由做‘填空题’向做‘选择题’转变,由‘能办、快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全区经营主体设立登记网办率已达92%。”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处副处长王新军介绍。

  “高效办成一件事”:数字赋能惠企利民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对深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作出部署,最大限度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和生产经营。

  在乌鲁木齐市一家经营管理公司工作的李杰告诉记者,2022年,企业因未及时报“年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今年4月中旬,她申请办理了信用修复业务,全程都在网上进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两次电话指导,操作便捷,服务周到。

  李杰办理的企业信用修复事项,已被列入2024年度“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信用修复是网络时代信用永久留存特点带来的新需求,作为推进企业经营发展的重点工作,惠及众多企业。企业在线递交相关申请材料,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工作人员会在线上进行材料审核,完成信用修复,实现这项业务‘不见面’‘零跑腿’。”乌鲁木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监督管理科副科长阚晓宇说。

  除了信用修复“一件事”,其他诸如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开办餐饮店“一件事”、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等,都是以往经营主体高频、面广、问题多的“一件事”。

  高效办理这些“一件事”,关键是数字赋能。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科技与信息化处三级调研员郭浩介绍,“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核心是办事流程优化再造,基础是数据实时共享,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将多部门办理的“单个事项”集成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

  目前,自治区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已建立21个业务主题库,形成1981个数据资源目录,归集市场监管领域全量数据6.35亿条,形成较为完整准确的企业“信用画像”,并向税务、人社、公安、政资中心、发改委信息中心等34家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累计共享数据13.4亿条,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提供了坚实的“数字”支撑。

  “一网统管”:为市场监管装上“千里眼”

  “有承诺,有监督。”“要想放心消费,请扫码查信用。”乌鲁木齐时代广场多乐之日西饼店,是新疆企业信用码系统试点应用场所,消费者用手机打开微信扫一扫,登录小程序,企业的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双随机抽查结果信息等便会一一即时显示。

  大数据驱动下的新型智慧监管,通过引导消费者、社会公众等力量参与监督,运用市场力量规范市场行为,也为监管部门开展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利剑高悬”的差异化监管提供信用依据。

  “今年,我们还将拓展移动端业务处理模块,实行非现场监督,加强与经营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系统的对接,构建移动端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画像,实现精准定位、智慧高效监管。”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监督管理处副处长胡尔西丹·苏力坦介绍。

  持续深化的“放管服”改革,有力推动了新疆经营主体稳定增长。如何改变传统市场监管方式下“人少事多”的矛盾?答案是通过数据织就一张监管之“网”,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变粗放监管为精准监管;变被动监管为实时监测预警,全面提升市场监管手段、能力和效率。

  “一网统管”,“网”是支撑,“统”是关键。“统”即是统筹和统一。

  近年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不断提高精准化、智慧化监管水平,已完成“计量监管”“智慧执法”“食安新疆”“棉花监管”“新品工程”“工业产品质量监管”“丝路有信”“网络交易监测”等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加速推动食品、重点工业产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计量、棉花、行政执法等重点监管类信息化系统的整合融合,按照统一系统入口、统一监管用户、统一监管事项、统一监管对象、统一移动端底座等‘十个统一’工作目标,形成‘可观、可感、可控、可治’的‘一网统管’数字支撑能力。”郭浩说。

责任编辑:孙圆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