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湿地之美 发展向“绿”而行

石榴云/今日新疆原创 2024-06-24 15:16:37

  新疆的湿地保护事业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全面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各地正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 曹华/文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被称作“离海最远的地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三山夹两盆”独特地形孕育出绚烂的自然风光以及丰富多彩的湿地类型,成为新疆绿洲生态重要的一环。这里的湿地总面积达到457.85万公顷,居全国前列。这些湿地或是奔腾的河流,或是无边无际的沼泽湖泊,在冰川融水的灌注下,滋养着万千生灵,成为绘就美丽新疆的灵魂画笔。

  湿地作为地球上最具特色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储碳固碳等重要生态功能。近年来,新疆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湿地保护与发展的转换途径,使湿地既有“颜值”又有“产值”,生态红利不断释放,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天山南北 多彩湿地生机勃勃

  6月的新疆,草长莺飞、万物生长。

  在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鸟类前来筑巢、繁衍。白鹭在湖面翩翩起舞,绿头鸭发出欢快叫声,仿佛诉说着生活的美好,一派和谐的生态湿地美景。

新疆博湖县博斯腾湖国家湿地公园。年磊/摄

  “每年4月鸟儿们来博斯腾湖产卵孵化,5月鸟宝宝们降生,此时的博斯腾湖如同一个超大型的育儿所,成千上万只幼鸟出巢,充满了生机。”新疆博斯腾湖国家湿地公园管护站站长乌力杰·巴特说。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据统计,全球超过40%的物种都依赖湿地繁衍生息,因此湿地被形象地称为“生物的天堂”“物种基因库”,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

  新疆是全球候鸟重要迁徙通道,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进入新疆,乌伦古湖、塔里木河、博斯腾湖等湿地都是候鸟迁徙线路上的重要补给驿站,仅在博斯腾湖湿地区域,常年栖息在此的野生鸟类数量超过一万只,鸟类种类达198种,其中包括玉带海雕、猎隼、金雕、黑鹳等众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

天鹅在博斯腾湖中悠闲自在地游弋,为寂静的湖面增添了一道移动的风景线。年磊/摄

  有了生命的吟唱,天山南北的湿地就有了灵动之美。河水与树木、绿草、飞鸟相映成趣,在雪山、草原的勾勒下,一幅幅河畅、水清、景美的湿地生态画卷铺展开来。

  ——在新疆呼图壁县百泉湖湿地,成群鸬鹚在树上搭窝育鸟,夕阳西下,湖面与天空的颜色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的生态画卷。

  ——在新疆策勒达玛沟国家湿地公园,丰富的水草资源为水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吸引了大量珍稀水鸟前来栖息繁衍,苍鹭、黑水鸡等野生鸟类或在水面上嬉戏觅食,或在芦苇丛中栖息,为公园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在新疆尉犁罗布淖尔国家湿地公园,上百只新生的小白鹭在芦苇荡的巢穴内生活,一个个“小家庭”其乐融融。随着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前来栖息觅食的鸟类也越来越多,白鹭也成湿地公园的常客。

位于塔里木河中下游的新疆尉犁罗布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李飞/摄

  “广义上的湿地不仅包括湖泊、河流、沼泽等,还包括鱼塘、稻田、水库等。可以说,湿地是与人类和野生动物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态系统,人们通过观察湿地野生动物数量、种群的变化来判断湿地生态环境好坏。”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峰说,新疆湿地类型丰富多彩,分布广泛。从高山到沙漠、从森林到草原,几乎都有湿地存在,著名的赛里木湖、博斯腾湖、乌伦古湖等不仅是湿地公园,还是闻名全国的旅游景区。这些独特的湿地环境,构成了新疆戈壁与湿地绿洲同框,沙漠胡杨与碧水芦苇相映成趣的独特景观,成为展示新疆大美风光的重要窗口。

  亲近湿地 尽享“诗与远方”

  湿地不仅是动物、植物生存繁衍的乐园,还是人们亲近自然、感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场所。徜徉在湿地,碧水潺潺、绿树成荫、风光旖旎、鸟鸣幽幽,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之间,人们的环境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近年来,新疆各地以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为目标,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生态红利不断释放,在绿水青山中,人们感受着湿地保护带来的成果。

  6月,炎炎夏日。新疆阿克苏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透出丝丝凉意,人们三五成群在公园散步,享受湿地带来的清凉与美好。

  新疆阿克苏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阿克苏市西北郊区,是南疆地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有大大小小的湖泊22个。你或许想不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副模样:由于泥沙沉积导致河道堵塞,加之周边砂石料厂的过度开采,造成植被破坏、污水横流,被当地人称为“城市疤痕”,给人们生活和下游农业灌溉带来诸多不便。

新疆阿克苏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蔡增乐/摄

  2016年,阿克苏市启动湿地公园建设,通过开展水网连通、水系清淤、管网截污、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性修复,持续为湿地公园“增绿扩容”。短短几年,昔日无人问津的“城市疤痕”被打造成了阿克苏市的城市会客厅,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黑鹳、白鹭、苍鹭等3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公园里不仅有茂密的花草树木,还有许多湖泊景观,吸引了水鸟在天空飞翔,是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去处。”阿克苏市民杜自民说。每逢节假日,他喜欢和亲朋好友到湿地公园徒步,呼吸新鲜空气,拍摄飞翔的鸟儿,感受生活的美好。

  从乌鲁木齐出发,往东南方向走约45公里,便来到了新疆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美丽的柴窝堡湖如一轮明镜,静卧在博格达雪山脚下。放眼望去,水天相接,湖面波光粼粼,大片的芦苇随风摆动,一幅水清岸绿百鸟飞的湿地美景。

  这片湿地有着乌鲁木齐市周边最大的淡水湖——柴窝堡湖,也是乌鲁木齐市调节气候、水源涵养、蓄洪防旱的“绿肾”和“绿肺”。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日益增加等原因,柴窝堡湖区域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加剧,导致湖面萎缩,湖面面积最小时仅剩0.18平方公里,变成了“一潭水”。

  为保护和修复柴窝堡湖湿地生态,乌鲁木齐市采取关停农用机井、水厂限采等综合措施,柴窝堡湖生态环境不断好转,湖面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左右,湿地水面最深达到1.5米。如今,新疆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恢复,物种资源日益丰富,植物达到488种、鸟类达到205种,成为动植物繁衍生息的理想栖息地。

  水清岸绿皆是景,人水和谐幸福来。勃勃生机的美丽景象,吸引着市民和游客自驾旅游,人们行走在湖边,欣赏水天一色美景的同时,还可以眺望远处的雪山,尽享湿地风光。年轻情侣们则将柴窝堡湖当做婚纱摄影的打卡地,将人生最幸福的一刻交给湿地,让爱融入大自然的浪漫风光之中。

  湿地有“颜值”更有“产值”

  美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拓展了产业新空间。新疆丰富多彩的湿地为发展生态旅游等创造了条件,各地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把生态“高颜值”变为经济“高价值”。

  6月8日端午节假期,新疆拉里昆国家湿地公园人头攒动,迎来客流高峰。游客们走进湿地公园参观特殊“客人”——巨型稻草人。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稻草人是用玉米秆、麦草和稻草制作,为湿地公园增添了趣味。游客纷纷以稻草人为背景打卡留念。还有一些游客坐在草地上休憩,悠闲地看着湿地美景,享受着欢乐的假期。

  新疆拉里昆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是墨玉县乃至和田地区沙地生态安全的保护屏障。近年来,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促进生态平衡,墨玉县投资3.6亿元,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性开发,湿地水域面积增加到了1.3万亩,植被得到恢复,野生动植物数量和种类也明显增多,黑鹳、大天鹅、蓑羽鹤、苍鹰、红隼等国家保护鸟类纷纷来这里生活,使湿地成了鸟类栖息、繁衍的乐土。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毗邻新疆拉里昆国家湿地公园的墨玉县加汗巴格乡加汗巴格村也吃上了“湿地饭”。2019年起,加汗巴格村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发展水产养殖和乡村生态旅游,打造了一个集养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生态园。生态园里,16名村民联合成立了郊游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当地及周边的629户村民入股,每年发放70多万元分红。合作社不仅养殖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多种淡水鱼类,还开展了垂钓、游艇观光、餐饮、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如今,生态园年接待游客达8万余人次,夏季旅游旺季带动70多名当地村民就业。

  进入夏季,新疆博斯腾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莲海世界景区8万余亩野生睡莲竞相绽放,与碧蓝的湖面、起伏的沙丘、连片的芦苇、游弋的水鸟交相辉映,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打卡留念。

  四川游客李正权说:“睡莲虽然很常见,但与沙漠景观结合,显得非常独特,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感官体验。”

  依托博斯腾湖湿地资源,博湖县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引领全县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先后承办自治区青少年射箭比赛、路亚垂钓赛、围棋邀请赛等赛事,持续提升博湖旅游影响力。同时,充分挖掘独具博湖特色的水文化、渔文化、沙文化等,将文化元素全面融入全域旅游发展,按照“景区、城区、农区”旅游发展布局,构建集生态城镇、特色产业、民俗体验、康养度假于一体的全域旅游体系,逐步把博斯腾湖打造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的“休闲地”、疆内游客的“必选地”、疆外游客的“向往地”。

  新疆博斯腾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四大芦苇产区之一,由博斯腾湖水孕育的成片芦苇,年产量达20万吨,每年芦苇采收期,博湖县有2000多名农牧民加入到芦苇采收拉运队伍之中,人均增收1.3万元左右。芦苇用途广泛,除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外还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其苇茎可以制作成芦苇工艺画,苇根是天然中草药。当前,采收拉运芦苇已成为湖区周边农牧民的重要收入来源。随着湿地保护力度加大,湿地正加速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保护湿地  促进人与湿地和谐共生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把湿地保护发展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不断在湿地科学保护、系统修复、有效利用等方面探索实践。尤其近年,新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探索将自然生态、全民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湿地保护全过程,进一步展现了法治化、现代化的湿地治理新格局,走出一条湿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湿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新疆通过立法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制定和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湿地保护小区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文件,为湿地资源保护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依据。与此同时,积极采取退耕还湿、湿地生态补水等措施,扩大湿地面积,恢复一批退化湿地,改善了部分湿地的生态状况。

  湿地是宝贵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湿地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十四五”期间,新疆进一步优化湿地保护体系和空间布局,重点加强典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的自然湿地保护。坚持全面保护、分级管理,健全湿地保护体系,实现国家重要湿地、自治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边界清晰、事权明确、管理到位。积极申报国家重要湿地,确认发布自治区重要湿地,全面加强小微湿地保护修复,积极建立湿地保护小区,确保全区湿地保有量不减少,2025年湿地保护率将达到55%,进一步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使湿地成为人与动植物共享的生态天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秋天湿地景色的描绘,让“伊人”的诗意之美与“蒹葭”的自然之美和谐相融,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进入新时代,新疆的湿地保护事业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全面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各地正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责任编辑:余若琪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