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天山深处公路人

石榴云/今日新疆原创 2024-09-09 18:32:30

  编者按:数十年间,无数公路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将天险变通途,修建畅通天山的交通大动脉。本刊集纳了几位建设者的故事,在他们当中,有克服极端气候与环境修筑独库公路的勘测工程师,有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在天山深处的养路工人,还有依然拼搏在穿越天山施工现场的奋斗者们,他们的故事也许只是公路建设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却足以让我们感受无数公路建设人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翻越达坂河流 改造“网红”旅游路

  ● 黄越 / 文

  2019年6月,G217线独库段公路实施病害处治提升服务品质工程完工,来往游客将会有更好的自驾游观光体验,作为时任设计负责人的胡昌涛(现新疆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终于舒了一口气。

胡昌涛(左二)向中国科学院崔鹏院士(左三)介绍独库公路泥石流灾害成因。黄越/摄

  2019年4月,胡昌涛被任命为G217线独库公路品质提升工程的设计负责人,要全力完成这条有三分之一是悬崖绝壁,五分之一地段处于高山永冻层,跨越天山近十条主要河流,翻越终年积雪的四个冰达坂的独库公路品质提升工程的设计工作。

  胡昌涛在日记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这是我区第一个交旅融合项目,亦是交旅融合的头号工程,国内这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可借鉴的工程案例不多,加上地质状况复杂、气候海拔多变,对沿线环保要求极高,项目技术难度极大,抓紧!抓紧!”

  时间紧、任务重、点多线长,胡昌涛选择带领团队在工地上扎扎实实住下来,这一住,就是100多天。经过勘察、分析、反复推敲打磨,最终构建出独库公路“一轴两翼七大系统”,有效完善了沿线观光车辆停靠点、服务区、停车区等配套服务设施,促进这一交旅融合实践的双赢发展。

  在设计时注重提升独库公路服务品质的同时,胡昌涛和团队还很重视道路安全保障工作,他带领着团队日夜奔波在这条道路上,从一个桩号、一个工点到工程的各个环节都事无巨细检查、指导,为独库公路尽快恢复通车打好安全基础。

  “最令我难忘的是,那时查阅独库公路历史调查和老路的设计档案,了解到在当时技术条件的制约下,面对独库的深堑与天险,老一辈新疆交通设计人以路为家,用血肉之躯与恶劣的天气、肆虐的风雪搏斗,用图板镌刻下独库公路延绵的画卷,他们的豪情与风骨让我感动,更激发着我的斗志与全力朝着项目目标前进的不竭动力。”胡昌涛说。

  近20年来,胡昌涛翻越巍巍雪山,穿过茫茫沙漠,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先后参与G30星星峡至哈密高速公路、国道314线库尔勒至库车高速公路等公路的勘察设计工作,累计里程超过2000公里。  

  “守护它我觉得很光荣”

  ● 《今日新疆》记者 李想 / 文

  8月25日清晨6时多,在独库公路奎屯公路管理局独山子分局乌兰萨德克养护站,抢险保通专业队的机械和人工两组人员,已经开始了当天的路面巡检和清理工作。为了不影响白天通行,养路工人们要抢抓“错峰时间”,因此只能在21时到第二天8时进行养护作业。

   “独库公路现在是旅游公路,车道窄,通行车辆多,所以我们要在车辆上山前把清洁、安全的道路交给过往的车辆。”养护站站长宋雪岭说。由于晚上下了小雨,一些路段掉落的碎石较多,机械清扫后还需要人工清理路边堆积的碎石。

宋雪岭带领护路队在独库公路巡检。李想/摄

   清理完一个路段,天色已蒙蒙亮,宋雪岭和工友们身着的橘红色工作服在山路上显得格外鲜艳。

   他捡起一块边角十分锐利的石头说:“就是这样小小的一块石头,就有可能把轧过的车胎扎破。”

   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独库公路,由于自然条件因素,即便在炎炎夏日,也有突发暴雪的可能。宋雪岭和工友们要面对泥石流、积雪、碎落、塌方、滑坡等几乎所有频发的自然灾害。

   在独山子分局,有两个“不过夜”——“小险抢险不过夜,大险游客不过夜。”

   因此,宋雪岭即便在休息时,也始终紧绷一根弦,随时做好抢险的准备。“就在前几天,夜间的降雨造成小面积的塌方和落石,不到两小时我们就清理干净了。要是再严重一些,那就得干一晚上。”宋雪岭说。

   2000年,宋雪岭从部队退伍,进入奎屯公路管理局独山子分局工作,在天山深处工作了20多年的他,见证了独库公路从英雄之路到网红公路的蝶变,也在数十年的坚守中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获得“2015至2020年度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系统劳动模范”、2019年“自治区公路管理局青年道德模范”、2023年“自治区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十佳养路工”等荣誉。

   除了带领工友们做好管护路段的日常养护和抢险保通,宋雪岭还像个大管家,从养护站的供水、发电,到工友们的吃饭、轮休,就连附近停车区的商户也常来找他帮忙。

   “独库公路今天路况怎么样?听说前几天下雪了……”

   “路况好着呢,安全畅通……”

   虽然来电显示是陌生号码,宋雪岭回答的语气却像个老熟人。对宋雪岭来说,接到这样的问询电话是常事。

   “守独库之安,塑勇士形象——陈加乐赠”“尽职尽责,服务为民——640服务区赠”“鱼水相依,为民救急——639公里张学良赠”……环顾养护站办公室,满墙的锦旗背后,宋雪岭和养路工人们的故事还有许多。

   “3月19日,K581至K600清碎落。”

   “3月20日,K600至K618、K630清碎落、塌方。”

   ……

   这是宋雪岭工作日志本上的记录,每年3月初,他和工友们便化身“独库开路人”,清积雪、斗水毁、清塌方、扫碎石,修复和处治路面病害,待到6月初恢复通行,他们又变成“独库守护人”,精心护养着这条最美景观路,让过往游客的自驾观光更加通畅。

   “我只是简单记录,但一看本儿上的内容就能想起来那天在干啥。这是一条军人修建的英雄路,我是退伍军人,守护它我觉得很光荣。”

   时间一长,山里的工作和生活难免枯燥,“但是,这个事情总得有人干。”宋雪岭说。

   修路一时,养路一世。在独库公路每天开放前的巡检路上,在一个个雨天落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后的抢险现场,独库养路人用自己的辛苦付出换来游客的一路畅行。

  离开乌兰萨德克公路养护站,看到一掠而过的“守护天山路”文化景观雕塑,记者不禁心生感慨:“丰碑无语,行胜于言”,这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座凝聚自然内涵和人类精神的丰碑。

  在天山腹地书写中国隧道传奇

  ●景丽君 孟根桑 / 文

  李亚隆是中国交建新疆乌尉公路包PPP项目乌尉6标项目负责人。从普通测量员到重点项目负责人,他取得20余项研发成果、7篇学术论文、5项实用新型专利的成果。这些成果背后,是他无数次与困难斗争、突破自我的结果。

李亚隆在天山胜利隧道管控中心分析设备进度问题。孟根桑/摄

  天山胜利隧道是一项世界级工程,全长22.1公里,是乌尉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2017年,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李亚隆主动请缨,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大西北,在天山腹地开启当代“愚公移山”之路。“搞建筑,容不得一丝一毫马虎,我们要高标准、严要求,打造精品工程。”隧道施工经验丰富的他被委以重任,担任天山胜利隧道出口端负责人。

  在工程领域,技术研发与突破是推动项目进展的核心动力。

  中国交建新疆乌尉公路包PPP项目第6标段建设团队负责出口端隧道一半的施工任务。修建这样一条超级隧道,不仅是对技术的挑战,更是对意志的考验。李亚隆和他的团队立誓:无论多么艰难,都要让这条天路走进现实。

  李亚隆的团队在国内首次创新采用“三洞+四竖井”施工方案,中导洞采取TBM(硬岩掘进机)施工。当时团队没有TBM施工经验,大家对这个“大家伙”有些发怵。李亚隆说:“不会干我们就多钻研、多学习,人还能让机器给难住了。”

  他带领团队克服高海拔、低气温等恶劣环境,不断钻研学习,甚至住在会议室。他调动一切资源,组织项目骨干对国内类似项目进行调研、现场参观学习。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中导洞TBM于2020年8月7日率先始发,为后续快速推进打好了基础。

  810米、800米、790米……在“水帘洞”般的隧道出口端中导洞内,“胜利号”硬岩掘进机如猛兽奋力啃食岩石。随着硬岩掘进机刀盘的转动,岩石夹杂着泥水不断掉落,“胜利号”稳步向山体内部掘进。

  自开始参与天山胜利隧道项目,从前期论证、方案设计到启动施工,李亚隆和他的团队遇到的“拦路虎”不计其数。

  李亚隆说,涌水是出口端建设贯穿始终的最大难点之一,洞内涌水量大,一小时的出水量最多时接近一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加上反坡施工,施工位置比水平线低出20米,积水不及时排出,将造成淹机的风险。为此项目建设团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论证,最终确定采用阶梯式排水法解决积水难题,顺利将涌水排出洞外。

  “最后关头,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不能出一点岔子。”在冲刺攻坚阶段,李亚隆密切关注每个施工点位进展,采用24小时轮班作业,人换机不停,确保隧道施工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天山胜利隧道左右主洞累计掘进均超过20公里,中导洞累计掘进超21公里,中导洞仅剩700多米将贯通,天山胜利隧道有望于今年年底前实现三洞全面贯通。

  天山胜利隧道的建设仍在紧锣密鼓进行着,李亚隆和他的团队仍在不懈奋斗。他们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中国的隧道传奇。

  以数年坚守换天山通途

  ● 《今日新疆》记者 杨阳 / 文

  “预计今年年底,天山胜利隧道主体工程就能完工,到时我们将拆除这台在此连续工作4年多的隧道掘进机,最终实现隧道贯通。”7月20日,对于在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现场的硬岩掘进机操作员张武清而言,不过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就像他坚守在这里的一千四百多个日夜一样,平常却又意义非凡。

张武清在硬岩隧道掘进机控制台前。张武清供图

  自2020年8月6日,这台由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制造,直径超过8米的硬岩掘进机装机完成、开始作业以来,张武清就和施工团队其他成员一起,与这台机器深入天山,夜以继日挖掘前进。

  作为乌尉高速公路的“咽喉”工程,天山胜利隧道贯通后,从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市到天山以南的尉犁县,车程将由原来的7个多小时缩短至3个小时,且穿越天山仅需20多分钟,是又一条便捷的跨越天山之路。

  20多年前,20岁出头的甘肃小伙张武清因机缘巧合接触到硬岩掘进机,入行从业至今。这些年来,经他操作的机器已有十余台,他已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掘进机操作员。从最早学习使用外国引进的机器,由外国技术人员指导使用,到如今操作国产机器,张武清感触颇深——“这台国产机器性能非常稳定,自动化程度高,操作起来方便又安全。挖掘的碎石由传动带自动运输到山体外面,省时又省力。”张武清细数着国产机器的种种优点,相比于老式掘进机通过人工或半自动辅助工具清理碎石,这台机器不需要停下来清理碎石,工作效率更高。

  因参与天山胜利隧道工程建设,张武清第一次来到新疆,跟着施工团队一待就是好几年。隧道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团队人员来自全国各地,难免会有不适症状,但在大家看来,这些都不是事儿。

  “刚来的几天会有一些高原反应,头有些晕,不过这些都很正常,过四五天就适应了。”张武清告诉记者。

  天山胜利隧道因埋深深、地质断裂带多、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环保要求等特点,是乌鲁木齐至尉犁高速公路项目中难啃的“硬骨头”。作为操作员,张武清在控制台前时刻关注着监控系统显示的画面和各个系统运转情况,及时检查碎石形态。一旦发现进入疏松地质带,就要及时调整参数设置,降低刀盘转速、降低推进力度等,防止塌方事故。正是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了工程环环相扣、顺利推进。

  眼看着工程已过大半,张武清和大伙儿盼着隧道贯通那天,同时也更加谨慎操作,不敢有丝毫大意。“今后要是有机会开车经过这里,回想起曾经在这里施工的几年时间。我大概会感慨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隧道建设也有自己的一份力!”从张武清含蓄地表达中,记者感受到这位普通的工程建设者满满的自豪感。

  正如张武清所言,用数年在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现场的坚守,换来又一条贯穿天山南北的通途,为新疆的交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一切都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依丽达娜·伊力哈木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