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石榴云/今日新疆原创 2024-09-23 19:34:51

  对于新疆而言,资源丰富固然是优势所在,但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还需积极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新疆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 邓路 / 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能源体系是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新疆是能源大区,推动新型能源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促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疆煤炭、天然气、石油已探明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太阳能、风能资源开发条件优越,戈壁、沙漠、荒漠等未利用土地广阔,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条件优越。近年来,自治区研究制定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支持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绿色能源利用步伐加快。已集中建成哈密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准东、达坂城、百里风区等10余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集聚区,初步实现了新能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全国规模最大的库车绿电制氢项目顺利投产,氢能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壮大。以风电、光伏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在疆落地生根,硅基新材料产业链式发展,形成了工业硅、多晶(单晶)硅、有机硅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硅基材料生产基地之一。能源外送能力持续增强,电力外送量稳步提升。

  进一步推进新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加快提升新能源生产消费能力。扎实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在北疆乌昌区域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在东疆区域推动风电、光伏发电与光热发电结合,打造多能互补示范区,在南疆区域推进新能源与光伏治沙等生态环保工程协同发展。拓展分布式新能源创新应用。新疆新能源项目以集中式为主,分布式新能源发展较慢,应当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要求,加快分布式新能源与农业、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创新融合,拓展新能源利用的场景和规模。挖掘电、氢就近消纳空间。统筹煤电灵活性改造、水电及光热发电资源开发,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建设。探索将东部地区高载能产业吸引到新疆绿电集中区域,特别是算力中心等负荷特性与新能源发电特性相符合的产业集群,促进集群内部电力供需自平衡。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发电成本低、氢能储输用条件较好的库车、吐哈、库尔勒等地,开展风电、光伏发电以及电网富余谷电制氢耦合下游石化、化工用氢示范工程。

  扩大风光电力外送规模。稳步提升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加大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力度,提升新疆新能源对全国能源绿色转型的贡献力度。通过“电力援疆+绿电交易+市场化”多交易品种全覆盖方式,积极适配中东部省份电能消纳需求,提升购售电意向达成成功率。特别是推动“省间绿电纳入政府间协议”和“跨省区互保互济”工作,有效促进月度外送规模持续增长和新能源送电量比例提升。

  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加快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低碳化发展。发挥氢能纽带作用,将可再生能源制氢步入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煤化工生产过程,降低碳排放。鼓励煤化工企业开展节能降碳装备升级改造,提高新上煤化工项目降碳门槛。深入挖掘工业领域电能替代潜力,重点在冶金、建材等用煤行业推广应用电锅炉、电窑炉以及电炉炼钢,加快推进蓄热式与直热式工业锅炉应用。加快推进现代煤化工绿色低碳发展,开展煤制油气与绿氢、绿电融合示范。逐步提高煤炭作为原料用煤比重,降低单位煤炭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加快推进绿氢替代天然气。鼓励发展风光一体化制氢,支持绿氢在炼化环节代替天然气,降低石化产业天然气消费规模。

  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联动发展。以能源基地建设为牵引,实现新能源产业从单一发电为主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供给、形成新需求。加快推进以硅基材料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硅光伏、硅化工、硅合金、硅电子产业链。推动风电、光伏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风光发电配套服务业发展,延伸新能源产业服务链。大力培育新型储能产业,加快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重力储能等装备制造业布局。积极推动氢能“制储运加”及燃料电池等相关装备制造业发展。因地制宜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式发展和跨界融合,实施“新能源+”项目,并依托“一带一路”,输出新能源新疆方案。

  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新能源高效消纳的关键载体,要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开放互动、智能友好的新型电力系统。超前布局“疆电外送”通道。加快建设“疆电外送”第三通道,加快推动“疆电外送”第四通道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开展“疆电外送”后续通道的研究论证工作。依托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高电网调峰能力,提升“疆电外送”效益。全面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推进智能配电网和微电网建设,推进配电网与新型主体协调发展,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促进分布式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新型储能和多元负荷灵活有序接入,提升配电网智能调控和双向互动能力。创新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建设大范围柔性互联、新能源广域时空互补、多品种电源能量互济的智能电网。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打造国家级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培育新型能源体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能源科技创新战略平台。

  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场景。围绕新能源制氢、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新型电力系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储能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布局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强创新团队培育,依托平台建设、科技项目立项、岗位创新等实践活动发现和培养人才,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以行业共性技术平台为依托,加大对能源领域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和青年科技人员的支持力度。探索创新多种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配套服务,吸引并留住人才。强化创新导向的企业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激励。

  对于新疆而言,资源丰富固然是优势所在,但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还需积极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也是新疆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通过加快提升新能源生产消费能力、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等有力举措,新疆一定能够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走在前列,为全国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疆力量。  

  (作者系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永锋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