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边境看中国 美丽新疆展风华丨“中哈边境第一村”村集体收入两年翻三倍怎么实现

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2024-09-25 17:48:26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

  9月24日清晨,伴随着初升的阳光,“沿着边境看中国 美丽新疆展风华”主题采访活动报道团队从吉木乃县启程,向西北方向行进约35公里。在连绵起伏的山峦环抱中,一个掩映在葱郁树林间的村庄悄然展现在眼前——这便是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吉木乃镇萨尔乌楞村。

  踏入萨尔乌楞村,只见一排排院落错落有致,整洁的乡村小道延伸至远方,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卷。在村委会办公区及村民住宅周围,各式标语映入眼帘:“我家住在界河边,祖国母亲在心间,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字里行间透露出村民们深厚的家国情怀。

  “萨尔乌楞”,在哈萨克语中意为“金色的草甸”。中哈界河乌勒昆乌拉斯图河静静流淌在村庄旁,让萨尔乌楞村被誉为“中哈边境第一村”。

9月24日,在萨尔乌楞村,村里的孩子正在玩耍。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摄

  谈及村庄的发展变化,萨尔乌楞村党支部书记米卢瓦提·沙合提满是自豪:“2023年村集体收入已达50.3万元,较2022年提高了20多万元,今年我们有望突破100万元大关。”

  三年,村集体收入翻三倍怎么实现?

  过去,萨尔乌楞村曾面临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单一的困境。

  “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我们理清发展思路,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制定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米卢瓦提说,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村级“三资”进行流转出租、入股企业参与分红、实施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红色旅游等一系列举措来刺激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萨尔乌楞村拥有独特的红色戍边文化。上世纪60年代至今,萨尔乌楞村牧民马合沙提·斯拉木一家“一条马鞭子,两代护边情;百本巡边记,本本报国心”的故事,一直在哈萨克族牧民中流传。以此为基础,村里积极探索“党建+戍边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以“农牧托底、就业增收、旅游致富,边贸兴业”为发展思路。

  如今,戍边文化主题街区、国旗门、中国广场、爱国戍边主题教室、“中哈边境第一村”观景台等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拔地而起,村集体成立的旅游公司更是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骑马巡边”和“戍边家访”两个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深刻感受到红色戍边文化的魅力。

  村民沙依拉西·胡玛尔家门口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发展依靠共产党、致富感谢解放军”。他高兴地说:“现在,游客越来越多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3年,全村110户农牧民人均收入达2.4万元,较2022年提高了6000元。

9月24日,在萨尔乌楞村,游客正在体验“骑马巡边”项目。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摄

  今年,萨尔乌楞村继续通过流转集体土地、高效盘活三资、完善红色记忆门市部、106食光驿站基础设施等方式,不断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时,村庄还扩建了13公里红色旅游公路,与县域旅游资源形成串联,打造了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吸引了疆内外游客前来体验戍边文化,也为村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从之前村集体收入不到30万元,到如今有望突破百万元大关,萨尔乌楞村走出了一条“建美丽村、吃旅游饭”的致富路。米卢瓦提感慨地说:“这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在变,群众观念也在变,但世代传承的爱国守边优良传统从来没变。”展望未来,萨尔乌楞村将继续传承爱国守边优良传统,持续打造边防红色游品牌,走出一条具有边境地区特色的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阿丽米热·艾斯卡尔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