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是兵团人的历史写照和真实体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史,是一部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兵团为国家利益和新疆大局而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兵团人肩负屯垦戍边、保家卫国的使命,挥洒汗水和热血,新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见证了兵团人艰苦创业下的辉煌成就。
●《今日新疆》记者 周津好/文
1949年,新疆解放之初,经济萧条,百业待兴,物资匮乏,部队给养难以维系。为减轻人民重负,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毅然决然,一手持枪卫国安,一手执镐垦荒原,开启了屯垦戍边的壮丽新篇章。
俯瞰胡杨河市。耿新豫/摄
“人拉犁开荒地,戈壁滩上建花园,军垦战士意志坚,劳动号子冲破天……”随着“军垦第一连”第三任连长胡有才的快板声,记者的思绪飘向70年前,那黄沙漫天、军垦战士们辛勤耕耘的戈壁滩。
军垦战士不怕苦 夜以继日垦良田
20世纪50年代,发展生产成为兵团成立之初面临的一场“硬仗”。本着“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兵团进驻垦荒的都是沙漠边缘,风头水尾。
“太荒凉了!那时就有顺口溜:远看白茫茫,近看乱石岗,一片盐碱滩,野草都不长。”胡有才说。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六师七十七团三营七连作为兵团最早的屯垦连队之一,奉命进驻天山北麓的玛纳斯河畔,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原开展生产。2002年,兵团第八师一五二团党委利用这里保存尚完整的连队旧址,修建起集参观、教育、休闲等为一体的教育基地,定名为“军垦第一连”。
“军垦第一连”不仅是上世纪50年代垦荒连队的驻地,更是兵团人铸剑为犁、屯垦荒原、建设祖国边疆的历史缩影。在文化展区内保存的一个个地窝子遗址、连队礼堂中一幅幅老照片、工房里一件件斑驳的老物件,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窗口,展现着当年艰苦的劳动生活和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那个艰苦而又火热的年代,军垦战士们自发形成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人们一天按照‘三五十六制’工作和生活,即三个小时吃饭、五个小时睡觉、十六个小时干活,大家争着干、比着干,生怕自己比别人干得少。”胡有才说。
胡有才同八师的战友们,凭借着人拉肩扛的原始方式,不畏艰难险阻,共同挖渠引水、开垦荒地,历经无数的艰辛与挑战,最终以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建起了被誉为“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的石河子。这座城不仅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晶,更是他们艰苦创业精神的象征。
缩衣节食搞建设 献身军垦心不悔
在石河子市兵团军垦博物馆里,一件打满补丁的军大衣格外醒目。军大衣原有的绿色已经发白,衣袖也因层层的补丁显得僵硬,在军大衣的内部,大大小小的补丁足足有296块。军垦博物馆副馆长蔡晓川介绍道:“在这件军大衣上,羊皮破了补上棉布,棉布破了垫上纱布。黑的、红的、白的、灰的补丁层层叠加,补了又破、破了再补。一块巴掌大小的地方就有15块补丁,摞了四五层,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质地。”
这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军大衣,是由兵团第八师一二一团军垦战士王德明老人捐赠的。通过王德明老人曾经的讲述,这件摞满补丁的旧军装映照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当时,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广大军垦战士自发地从节省一个口袋、一个衣领、一顶帽子、一套衣服做起,从方方面面筹集建设资金,平均每人每年可以节约91.2元支援新疆建设。
蔡晓川副馆长进一步解释道:“为了节约资金用于生产建设,军垦战士们从不主动要求领取新军装,而是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当时,他们的棉衣几乎都是补丁摞补丁。”然而,就是这样打满补丁的衣服,军垦战士们平时也舍不得穿。夏天干活时,大家就把上衣脱掉,往身上抹泥巴,以此来防晒、防蚊虫咬。
新疆最早的工业企业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厂、八一毛纺厂等,就是兵团人这样从一块块“补丁”里抠出来的钱建设的。他们结束了新疆没有现代化工业的历史,为新疆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前辈们辛勤栽种的希望之树,已然果实满枝。
昔日戈壁换新颜 兵团精神续荣光
“身为兵团人的后代,我有责任将兵团精神传承下去,将兵团文化延续下去。”军垦二代博物馆创建人陈宇奇说。
20世纪60年代,陈宇奇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三团,在父亲的教育下,陈宇奇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不学习怎么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
顺利考上新疆工程学院的陈宇奇,毕业后,被分配到乌鲁木齐煤矿学校任教,这在当时是个非常体面的工作,但一心立志报国的陈宇奇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够,继续准备着研究生考试。“人要懂得知恩感恩,珍惜青春、珍惜人生,珍惜党和国家给自己的机会。”陈宇奇说。1984年,陈宇奇考上淮南矿业学院(今安徽理工大学)的研究生。
1995年,陈宇奇远赴美国留学。2000年,他获得肯塔基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并收得全球500强家电公司惠而浦的就职机会。2012年,陈宇奇作为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引进的“百人计划”高层次人才回到国内。“我得回去,回报生我养我的祖国!”陈宇奇说。
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变成了适宜耕作的现代化良田、简陋的地窝子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手拉肩扛的人工劳作变成了高效的机械化、依靠农户经验种地变成了根据科学数据种地……兵团靠艰苦创业起家,也靠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如今,艰难的条件虽已不在,但仍旧顽强拼搏的“陈宇奇们”,接过前辈手里的接力棒,步履匆匆走向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岗位上,他们勇于开新局,敢于闯新路,展现出红色基因里“前路漫漫亦灿灿,笃行步步亦驱驱”的韧劲与担当。
责任编辑:王萌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