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棉花是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近年来,新疆棉花在基础应用研究、重大新品种培育、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全程机械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有效支撑了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近日,《今日新疆》记者约请自治区相关职能部门、科研院所、棉花领域专家,就发挥科技创新在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中的引领作用、科研攻关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建议进行了探讨。本刊整理摘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协同科研攻关 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 阿依努斯卡·居马巴依 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处副处长
2020年以来,科技厅共支持棉花领域科技项目25项,支持财政科技资金2.37亿元,加强棉花全产业链科研攻关,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精准化育种技术发展,加快突破性机采棉新品种培育。立项实施“棉花生物育种创新工程”等重大科技专项及重点研发任务专项项目,培育的“源棉8号”等新品种,创新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关键技术,攻克早熟、高产、优质、抗逆等难题,创造亩产籽棉747.8公斤的高产纪录。有效解决了制约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的种源瓶颈问题,对打好棉花生产种业翻身仗提供了强有力的良种支持。
聚焦粮棉大面积单产提升以及产量质量的协同提高等方面关键核心问题,加强科研项目的精准设计与高效实施,通过一体化开展品种选育、土壤改良、系统化控、膜下滴灌与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农业机械以及植棉模式等方面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如“棉花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以南疆沙雅县50万亩高效节水棉田为研究对象,选用“源棉8号”等新品种,构建棉田高效农艺节水关键技术体系,突破了灌排条件下棉花水肥盐精准调控技术难题,为解决西北干旱区规模化节水灌溉与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提供重大科技支撑,推动了新疆棉花节水提质增效,实现了棉农增产增收,加快了旱区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形成了南疆节水增效“沙雅模式”。
在棉花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装备创制方面持续发力。2022年立项实施“六行打包采棉机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在棉花智能化、机械化生产及装备创制方面实现了突破。据统计,今年,新疆棉花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7%,棉花平均采净率达到了95%。
深化棉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围绕棉籽油、短绒、棉蛋白、棉酚精深加工及标准制定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立项实施“70棉籽浓缩植物蛋白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研发项目,围绕棉副产物在食用、药用及化妆品等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深入开展研究。如“棉花加工副产物高价值产品开发及营养价值评定”项目,成功研发肉鸡全棉粕日粮配方技术,实现了棉粕对豆粕的完全替代,打破了长期以来肉鸡饲料中豆粕依赖的局面,为缓解我国蛋白饲料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建立科研攻关体系 加快关键技术研究
● 张鹏忠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党总支书记、研究员
● 李雪源 新疆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新疆棉花从1980年之前的种植面积保持在200至300万亩,皮棉亩产30公斤左右,总产占全国的3%,到如今总产占到全国的90%,已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新疆棉花和纺织产业实现了从小而散向规模化基地化发展的转变。2023年,自治区建立了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设置了16个岗位专家和16个综合试验站,在全疆植棉区创建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示范点,让新疆棉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大格局,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当前,棉花产业科研攻关还面临种质资源精准挖掘与新材料创制关键技术、生物技术与精准育种关键技术及综合性状优良品种培育、智慧棉花精准监控及棉花生长模型与智能决策、绿色生产与防灾减灾、优质高产协同提升、智能农机装备等挑战。未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与棉花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近年来,新疆持续推进棉花品种创新,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密切合作,积极开展联合育种攻关,构建协同高效的“育繁推”一体化育种体系。2023年,国家棉花生物育种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有效整合全国范围内育种创新资源,开展精准育种,缩短研发周期。目前,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制种基地,且棉花主栽品种以本地自育品种为主导,占比90%以上。新疆棉花种子加工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新疆棉花全产业链科研攻关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领域还存在一些卡点、堵点。在全产业链技术要素集成创新方面,不能仅仅是单一技术要素的创新,对于棉花产业市场把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与产业需求还有一些差距。
多措并举助推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 王英平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综合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近年来,新疆持续加大优质棉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先进植棉技术和全程机械化,在全国棉花种植中的优势突显。推荐品种用种模式的推广推动着棉花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实施分级收购、分垛加工、组批销售等,棉花品质明显提升并保持总体稳定,部分年份的长度、断裂比强度等重要指标已达到国际优质棉标准。
同时,新疆逐步退出次宜棉区、低产棉区、果棉间作区,棉花种植进一步向25个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主产县集中。凭借棉花资源优势和政策红利,新疆纺织服装等下游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2023年,纯棉纱产量较2014年增加4.2倍,布产量较2014年增加21.2倍,以制式服装为主的服装产量快速增加,2023年达到4068.56万件,较2014年增长89%。
对于持续推动自治区棉花和棉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如下:
进一步巩固棉花生产优势主导地位,继续加强优质棉基地建设,推进棉花育种创新,持续压减棉花品种数量,落实棉花优质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支持扩大长绒棉种植面积,推进棉花种植区域重点向25个产棉大县集中。不断优化适合全程机械化的种植模式,加快推进棉花全程机械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与质量挂钩试点工作,加大质量补贴试点力度、扩大试点范围。
大力推动棉纺化纤织造协同发展。高效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继续扩大纱锭规模,进一步提升棉花就地转化率。构建“油气—材料—混纺”产业链条,推进炼化纺一体化建设,着重提高粘棉、粘涤、棉涤等混纺纱比重,丰富纱线、面料品种。加大引进织造企业,扩大织造生产规模。提升产业配套能力,高质量运行国家级棉花棉纱交易中心,探索棉纱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建设。
稳步推进服装产业实现新突破。鼓励龙头服装、家纺、针织企业来疆投资,吸引中东部优势品牌企业转移订单,做好代工生产和来料加工。着力推进大批量、大订单制式服装,以及酒店等场所使用的家纺、床单、枕套、窗帘等非个性化大宗产品生产,加强政府采购政策倾斜。积极开拓向西出口市场,鼓励外贸出口企业将订单和接单加工企业转移至新疆,鼓励纺织服装加工贸易企业入驻海关特殊监管区,助力企业开展纺织服装保税加工贸易。
责任编辑:曾丽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