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和田学院坚决落实好自治区党委关于“做活‘棋眼’促进南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加高素质人才供给,积极带动引领南疆现代文明发育发展,努力为南疆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新疆和田学院党委书记 季峰 / 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在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下,在教育部的精心指导、自治区党委深切关心、和田地委及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和田学院挂牌成立,填补了和田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空白,翻开了和田高等教育发展的崭新篇章。新疆和田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为推动和田地区乃至南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院持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深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健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构建集品德塑造、知识传授、实践锻炼于一体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引导师生增强“五个认同”,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办学治校,以“崇德尚学 明志笃行”为校训,校园整体布局呈“中国结”之美,中央水景巧妙融入和田“玉如意”元素,充分发挥校园建筑景观、校训校歌的文化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相结合的多元一体、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结合现代科学理论,探索、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应用,成立“一院三中心”(于阗学院、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于阗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昆仑文化研究中心),先后举办中华玉文化座谈会、于阗佛教文化座谈会、昆仑文化座谈会,开展于阗南山·玉河古道昆仑和田段多学科综合科考,深入挖掘昆仑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因素,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科学的研究成果教育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始终将创新教育理念与方法融入日常,学院建成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教学管理和数据分析。并投入500万元建设拥有100个测试机位的普通话测试站,重点抓好广大师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使用达标工作。获批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项目,常态化开办面向全和田地区广大公职人员和社会人员培训班,为推动和田地区学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贡献力量。
围绕“九大产业集群”建设,动态优化学科设置,增加高素质人才供给
着力破解产业发展滞后、社会结构单一、现代文明发展缓慢等突出问题,大力培养服务基层基础教育、基层医疗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秉承“立足和田、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理念,紧贴自治区“九大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及和田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建设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四大学科群。大力发展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测绘工程、安全工程、应用化学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专业,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优化升级,满足区域对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助力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解决制约南疆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新农科建设,计划开设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物工程、农业科学与工程、智慧农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促进南疆新型农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新医科建设,在现有中医药大框架和医学专业的基础之上,新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形成从治疗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专业体系,积极培养更多医疗服务人才。
目前,学院成功设置首批16个二级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检验技术6个本科专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等32个专科专业,专业归类井然有序。规划5年内,增设制药工程、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33个新兴专业,矢志五年内实现全本科专业招生,全力打造教育学、医学、法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性、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高校。
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深化产教研融合,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学院科研平台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医学、药学、农业科学、教育教学、人文社会科学多个科研平台。建有南疆地区民族文化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和田特色中医药研究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维医药材质量控制工程研究中心、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基地、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基地,以及22个地区级研究中心。
2023年,学院研发的爱维心口服液及其生产技术成功转化,其中爱维心口服液技术转让费超过1600万元,不仅为学院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地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学院坚持产学研结合,近年来实现成果转化1.5亿元。围绕区域发展培养人才,近3年间,已有14000余名毕业生从这里启航。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强化师资队伍,引领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始终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不断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学院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一体推进学院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综合发展,为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开通书记、校长信箱,常态化开展“接诉即办”,切实解决师生合理诉求。
坚持外引内培,以优质环境和精心服务,培养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生态,筑牢引才的“黄金台”。坚持用好自治区“2+5”重点人才计划和人才发展基金,广募良才,齐聚精英。用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机制,与33所高校达成共识,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选派31名优秀教师攻读帮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树立鲜明用才“风向标”,常态化提拔重用优秀青年干部,破格职称评审,以机制创新打造更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激发人才活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成功申报自治区“天山英才”医药人才、“天山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天池英才”特聘教授等项目,建设创新创业载体,让人居其位,才尽其用,为干事创业者提供广阔空间,打造聚才的大舞台。
用好教育对口援疆力量,汇聚更多力量建设教育强区
充分利用教育部和北京、天津、安徽等援疆省市资源,寻求国家部委、自治区、对口支援省市在建设资金、学科专业设置规划、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高端实验设备共享等方面的支持,积极参与各类援疆项目,与国内其他省份高校、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学院现有中组部、北京市、安徽省、天津市、自治区疆内高校挂职、西部计划志愿者、银龄计划教师、柔性支教协同提质计划等各类支援教师157人。学院还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共同推动教育援疆由“输血式”向“输血、造血式”发展转变,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
新疆和田学院将继续秉承“立足和田、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理念,坚持“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落实好自治区党委关于“做活‘棋眼’促进南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为带动引领南疆地区现代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孙圆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