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苏璐萍报道)12月20日,记者从自治区药物研究院获悉,历经10多年,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疆普查(以下简称第四次新疆中药资源普查)收官,共发现中药资源2471种,其中:药用植物2217种、药用动物211种、药用矿物43种,发现新记录种4种。与第三次新疆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相比,第四次普查超出989种。
第四次新疆中药资源普查于2012年启动,覆盖全疆99个(县、市)域,总计代表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实地调查代表区域493个、样地3502个、样方套17652个,采集标本15.6万份、药材样品2710份、种质资源1784份。拍摄照片322116张、录像2440分钟。
按照国家技术规范要求,结合新疆地理地质性质、植被分布区系多样的特点,此次普查应用了空间抽样技术合理取舍科学布点的调查方法,高效率低成本完成了外业调查,首次将3S技术应用于罗布麻、甘草、红花、阿魏等9种大宗药材的资源调查,结合实地验证,调查数据准确、工作效率高;首次对夏尔西里、罗布泊和阿尔金山等区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药用植物调查,填补了多项新疆中药资源普查空白。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疆普查期间,普查队员在断崖上采天山雪莲。自治区药物研究院供图
“此次普查,我们发现并走访了255位新疆民间医,收集民间传统知识432种,包括蒙古医、哈萨克医、维吾尔医、塔吉克医等,具有独特疗效,如哈萨克医利用采集当地药材,通过药浴治疗骨肿脓、骨头坏死;维吾尔医治疗皮肤病等,这些为后期新疆中药民族药新药的研发,提供很好的基础。”自治区药物研究院副院长朱军介绍,新疆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中药材有效成分的积累,且土地集中连片,灌溉设施齐全,非常适合甘草、红花、枸杞、罗布麻、伊贝母、紫草、板蓝根等药材规模化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管理,能够保障药材品质和药材质量稳定性,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
基于此次普查,新疆建立了多层次、分类型的药用植物种质保存和繁育技术体系、中药材生产区划分析平台、中药材动态监测体系,研究制定了新疆紫草、藏红花、黄芪、管花肉苁蓉、香青兰等30种药材种植技术规范,促进了新疆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新疆紫草、阿魏、天山雪莲等30种特色药材进行了区划分析,为制订区域药材生产规划和中药企业生产布局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科学指导新疆中药材产业布局,具有长远的社会经济价值。首次建成集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科普于一体的“新疆中药资源展示馆”,推动了新疆中药资源学科建设,服务新疆中药资源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2022年7月,“院士新疆行”参观自治区药物研究院中药资源展示馆。自治区药物研究院供图
“此次普查还推动了新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藏库和资源圃、新疆药用植物标本库和药用植物博物馆、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基因库、新疆中药民族药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凸显了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朱军说,普查结果表明,新疆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很大恢复,一方面给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为药用植物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为中药产业布局和规划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梁丽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