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日前,2024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公布。一号文件的起草情况如何?全区“三农”工作的重点有哪些?本报记者就相关内容采访了自治区党委农办相关负责人。
问:今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起草的?
答:过去一年,自治区党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农”工作成效显著,呈现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5%,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3%,“三农”工作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全区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2023年新疆粮食总产423.84亿斤,同比增加61.13亿斤,增长16.9%,总产增量全国排名第一;播种面积4237.15万亩,同比增加586.35万亩,增长16.1%,播种面积增量全国排名第一。
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持续推进优质棉基地建设,棉花总产量510万吨以上、占全国的九成以上,总产、单产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特色林果业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主要畜禽肉产量首次突破200万吨,畜产品“走出去”势头良好、规模持续扩大,渔业总产量居西北五省区第一,“离海洋最远”的新疆海鲜广受欢迎、市场热销。
涉农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制定粮油、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禽)产品产业集群建设行动计划,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强化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协同支持,重点打造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更加稳固。全力塑造“品味新疆”农业品牌整体形象,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全面拓展。
节水蓄水调水增水统筹发力。全面确立流域区域、地方兵团、地表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系统管理机制,全区上下对水发展水安全的认识达到全新高度,农业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稳步推进。自治区耕地保护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更加健全,四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不断完善。高质量完成73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55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2.5%。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监测对象动态监测帮扶全覆盖,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实施南疆产业发展专项行动,中央衔接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的比例提高到63%、用于支持南疆发展的比例达70%。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脱贫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8%,工资性收入占比大幅提升。
问: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今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明确乡村振兴抓什么、怎么抓。文件共8个部分、29条。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既突出新形势新任务,又保持连续性稳定性。
“两个确保”,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点是围绕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的战略定位,更好统筹国家所需和新疆所能,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优结构、扩面积、攻单产、提产能,全区粮食种植面积不低于4400万亩,产量2200万吨以上、新增100万吨以上。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重点是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加大南疆四地州、脱贫县和易地搬迁安置区等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三个提升”,就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是以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体现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重点是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推动乡村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重点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两个强化”,就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重点是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重点是强化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更多与劳动力相适应的家门口就业增收机会,多管齐下、多种渠道解决好就业问题。
此外,文件还从关键切口入手,在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完善投入机制、提升能力素质、强化考核激励等方面提出了一批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力求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问:全区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贡献新疆力量?
答:我们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强化政治责任,确保任务落实。立足把新疆打造成为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的战略定位,按照“优结构、扩面积、攻单产、提产能”的工作要求,把粮食面积和产量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地县、乡村、地块,逐级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全面压实各级党政抓粮食安全主体责任。二是强化政策支持,保障种粮收益。出台《2024年自治区粮棉果畜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推动粮食产能提升,支持产粮大县发展,继续落实230元/亩小麦种植补贴和300元/亩大豆种植补贴,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三是强化要素保障,促进单产提升。紧紧抓住水、地、种子、农机4个核心要素,综合发力主攻单产提升。持续强化全疆水资源集中统一管理,精打细算实现灌溉用水动态调整、系统调配,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可靠的用水保障。突出抓好田块平整、高效节水和灌排渠系建设3个重点,适当提高自治区财政补助标准,努力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高水平示范区,建设一季吨粮田、两季吨半粮田。发挥35个产粮大县提升产能的关键作用,大力实施“百亩攻关、千亩创建、万亩示范”。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明确主导品种,全面推广高产密植技术,集成新品种和节水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力争实现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增长3%—5%。
问: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要求,如何进一步守牢底线,推动脱贫地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答:自治区将坚持“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协同推进,持续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抓紧抓实,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一是严格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将全区2024年防返贫监测范围调整为人均纯收入8000元。在常态化监测基础上,每年对乡村人口,至少开展1次集中排查,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应纳尽纳。对2023年底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和新识别监测对象,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确保户均落实帮扶措施2项以上。对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的,按程序标注消除风险,做到进出有序。二是大力发展到户产业。积极引导有发展条件、发展愿望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施产业到户项目,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按照自治区支持发展到户产业的相关要求,聚焦县域3—4个主导产业,健全完善产业政策,明确奖补标准和程序,建立入户类产业项目清单,按类别实施精准补助,支持先干后补、多干多补、干好再补,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真正达到补助一户、见效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三是加大南疆四地州、脱贫县和易地搬迁安置区等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加强衔接资金管理,持续向脱贫县倾斜,突出南疆四地州和易地搬迁安置区,保持资金和信贷投入规模持续稳定。健全完善财政贴息政策。持续加大对产业、医疗、教育等帮扶力度,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向脱贫地区倾斜。深化教育、医疗、科技人才帮扶,用好对口援疆、定点帮扶、区内协作等资源,凝聚帮扶合力。实施产业顾问组助力脱贫县产业振兴行动。持续强化易地搬迁安置区产业就业帮扶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实现1户1人以上就业。
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提出“以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我们都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我们要紧盯产业集群建设目标,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和路径,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一是精准务实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粮油产业集群按照兴种业、稳小麦、扩玉米、强油料、延链条、促增收要求,统筹推进粮油种业、小麦玉米、油料产业链建设,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疆贡献。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将持续优化生产布局,推进棉花生产向主产县市集中,抓好棉花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广应用,推广机采棉种植模式,强化质量管控,确保棉花总产稳定在500万吨以上,巩固棉花产业优势地位。绿色有机果蔬产业集群按照林果业“干果控面提质、鲜果优化增量、延链补链提效益”和蔬菜产业“做优露地蔬菜、做强加工蔬菜、提升设施蔬菜”发展方向,做优基地、做大加工、做优品牌,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优质畜(禽)产品产业集群要加快转型发展、明确主推品种,坚持草原走高端、舍饲抓增量、质量赢市场、品牌提效益,主攻牛羊肉生产、强化奶业提质、加快生猪转型、扩增家禽产能、做优马业特色,力争全区实现肉、奶分别增产8.5%、6.5%。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用好自治区支持粮棉果畜产业集群建设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精准务实谋划实施一批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的重大项目,撬动引导金融、保险、担保机构及各类社会资本投入产业集群建设。持续优化实施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一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打造融合载体,推进产业聚集、企业集中、集群发展。三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紧盯4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按照宜初则初、宜精则精、宜深则深,能加工尽加工的原则,完善预冷烘干、储藏保鲜、清洗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推广应用新型杀菌、高效分离等先进技术,着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全链条升级。四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扶优引强,抓好“全国龙头企业进新疆”对接活动,用好财政贷款贴息政策和资本市场,聚焦加工延链、品牌强链、科技兴链,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培育一批产业集群“群主”企业,做大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做强一批产业链骨干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五是全面深化农产品市场开拓。扎实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巩固农产品疆内收购、疆外销售“两张网”,强化线上营销力度。持续推进“品味新疆”农业品牌整体形象塑造,加大对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全面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提升新疆优质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问:当前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什么?如何推进?
答: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重要抓手。我们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重点围绕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继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一是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城镇、村庄、产业园等空间布局。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提高规划质量和实效。今年,高质量完成200个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编制。二是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健全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大力开展“三清三改两提升”村庄清洁行动,基本实现乡村净化、美化、绿化、硬化、亮化“五化”目标。今年力争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升到6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提升到30%、生活垃圾处理率提升到90%。三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眼确保让广大群众喝安全水、住安全房、行安全路、用安全电、烧安全气,开展一次全覆盖大排查,用好全国乡村建设信息监测平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建立完善乡村建设项目库和年度任务清单“一库一单”。四是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城乡一体化、县乡村统筹,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弱项。比如:教育管理要提质量,采取“学校结对”和“专家带骨干”帮扶方式,争取援疆省市优质学校同受援地170余所学校结对。医疗健康要提服务,推广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医保基金占比,实现所有村卫生室医保联网结算。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养老保障要提水平,推进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建成100个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幼弱照护要提能力,持续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残疾人、重点群体及其亲属等关心关爱服务。五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实施“双重”工程和“三北”工程六期项目,推进沙漠锁边。继续抓好天然林草植被封育封禁保护,确保完成造林、种草改良、荒漠化治理任务。
问: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区乡村治理水平?
答: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重点作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部署。一是推动组织体系和工作力量直达基层。常言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是引领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火车头”。要深化“五个好”村党支部创建,优化规范超大村党支部设置,把党小组健全到村民小组、网格和新型经营主体,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健全地县领导包乡走村、乡镇干部包村联户、村党员干部包网联户制度。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落实南疆村党组织书记“七个一批”培养计划。二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新疆各项工作的主线。要全面推进文化润疆工作,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和学历史、知新疆、爱祖国宣教活动,高标准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示范点,建好用好村级文化阵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大农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深化“文明新风进万家、六大习惯贵养成”专项文明行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三是坚定坚决维护农村稳定安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总目标,是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要推进农村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开展农村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攻坚,防范化解安全隐患,推进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培育“法律明白人”。四是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平安中国建设领域的生动实践。要建好群众家门口的“石榴籽”服务站,用两年时间完成不足400平方米的村级阵地的扩建,推动自治区下达的帮办代办服务事项全面落地,推进便民服务进村入户,建立群众困难诉求即办体系,县乡每年建立农村民生事项公开承诺办理清单,运用“五个一”机制集中化解信访积案,健全村级事务积分管理机制,与村规民约紧密衔接,建立居民自治融入网格机制,依托党员中心户设立网格议事说事点,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
问: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有何安排部署?
答: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近两年,新疆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位列中西部省区市前列。但与全国农民收入平均水平的绝对值差距仍在拉大,主要短板体现在工资性收入。
因此,尽快缩小工资性收入差距是当前我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今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对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特别是强化农民就业增收作出专门安排部署。
一是持续扩大农民外出务工规模。打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支柱。要强化稳岗就业帮扶,重点抓好“国通语+技能+政策法规”组合式培训,推进技能培训下沉进村,鼓励有能力、有技能的农村劳动力更多地外出务工就业,推动工资性收入大幅增加。文件强调,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全方位拓展务工渠道,2024年全区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75万人次以上,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15%以上,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保持稳定。文件还提出,积极培育壮大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发展村级劳务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强化务工人员就业服务。
二是创造更多与劳动力相适应的就地就业增收机会。这是当下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最现实的一种选择。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推行以工代赈,最大程度调动农民参与到高标准农田、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农村项目建设中来,让农民在家门口能挣钱。另一方面,要稳定乡村公益性岗位规模,精准帮扶有就业意愿的大龄农民工就业,多管齐下、多种渠道解决好农民就业增收问题。
三是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目前,抓好家庭经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文件强调,加快建设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大面积开展单产提升行动,辐射带动全区粮棉果等主要农作物均衡增产、效益增加。同时,深入实施自治区粮棉果畜产业集群建设行动计划,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文件还提出,积极发展到户产业,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实效,助力直采和帮销脱贫地区农产品超120亿元。
四是努力扩大财产和转移性收入。财产性增收还有较大潜力,要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盘活用好闲置低效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尽可能创造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作为保障农民增收的压舱石,是一般农户特别是低收入人口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落实落细各项涉农补助补贴,切实把优惠政策转化为农民腰包里实实在在的收入。
相关阅读:
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方案
责任编辑:赵玉伟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