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繁荣的文化盛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作出深入实施文化润疆重大部署,为加强新时代新疆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疆积极探索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有效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城市到乡村,新疆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成果不断,优质多元化文艺作品屡获佳绩、供给稳步提升,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篇章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源于人民 属于人民
昆仑山下骑马巡诊的医生踏过冰河奔向牧民家中;大漠荒野坚守钻井平台的石油工人只争朝夕;帕米尔高原上巡逻的护边员唱起“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最爱的那首歌……
人民在哪里,创作就在哪里。75年来,新疆一代代文艺工作者用真实、扎实、朴实的创作初心,以人民为主角,创作出了一部部文学作品、舞台艺术、影视剧目,讲述着一个个温暖向上的新疆故事,让吴登云、阿尼帕·阿力马洪、魏德友、刘国忠、拉齐尼·巴依卡等时代骄子的崇高精神铭记于人民心中。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没有专业文艺创作团体机构、电影制片厂,甚至没有一所专业艺术学校,而今天,全疆有国有专业文艺院团103个,县级民营文艺团体20个。天山电影制片厂自1959年至今共出品电影120部、电视剧33部、纪录片30余部。
舞剧《张骞》演出现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从《冰山上的来客》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戈壁母亲》到《我的阿勒泰》,从《长长的辫子》到《阳光下的麦盖提》,从《情暖天山》到《张骞》、从《遥远的向日葵地》到《本巴》……新疆文艺工作者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萃取能量,从文化艺术的“高原”向“高峰”迈进,相继在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华表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天山文艺奖中屡获佳绩或实现突破。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的文化设施几乎空白,全疆仅有1个图书馆,没有文化馆、美术馆、群艺馆等。而今天,全疆已有公共图书馆111家、文化馆118家、美术馆58座。
“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小分队、“石榴籽”文化服务小分队、乌兰牧骑队行遍天山南北,以歌以舞以乐以书传递信念、勾画生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瑰丽多彩的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展会;音乐盛典“新歌唱新疆——优秀原创歌曲演唱会”全疆巡演收获上万现场观众,网络观看超百万人次;遍布全疆的各级文化场馆打通了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75年来,新疆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群众文艺团队在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演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继接连举办6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4届“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遗展、4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两届新疆文化艺术节后,今年,新疆又迎来了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新疆全民阅读大会等文化盛事,极大丰富了各族群众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搭建了文旅融合的新平台,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
守正创新 赓续文脉
1995年,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引起轰动。
2023年,北京和新疆深入推动文化润疆重点项目、活化利用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的价值而创作的大型历史题材舞剧《五星出东方》来疆巡演18场。今年7月,这部舞剧作为旅游演艺重磅产品开始在和田驻场演出。
75年来,新疆着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不断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让中华文化炫起来、走出去。
开拓创新,记录中华之美,时代之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艺术精品战略和艺术扶持政策支持下,话剧《金色的胡杨》《林基路》,歌舞剧《班超》《玛纳斯》,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铅华·满壁》,图书《援疆干部》《石榴花开》等一批承载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文化产品相继问世,赢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新时代用中华文化的丰润与智慧给予各族群众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自2020年起,自治区落实文艺扶持激励资金每年3000万元,支持了全疆文艺项目创排。
传承文脉,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
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新疆有4处。今天,这个数字达到了133。此外,全疆还有不可移动文物点9542处。
躬身旷野,叩古问今。从1995年尼雅遗址的发掘让新疆考古新发现首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到“麦与黍在距今约5000多年前于通天洞遗址相遇”“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实证唐对西域有效治理和各民族对中央政权认同”引发关注,新疆主动性考古项目快速增长,仅在2018年到2022年期间就开展了73项主动性考古项目。
传承人表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江格尔》。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非遗传承,历久弥新。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疆有14个项目,现达到94个;2007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新疆有11个,现达到112个。
今天,全疆6980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正为6411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生生不息,奔行在非遗传承中心、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里,投身推进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队伍中,与非遗项目从业群体共同创新开发非遗产品及非遗旅游项目,让非遗成为解决就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古城、烽燧、聚落、器物;民歌、刺绣、编织、戏剧……这些文化遗产,无一不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悠远的历史轴线、多元的历史场景、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创新方式保护好、传承好、展示好它们,是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
踏浪远行,带着文化精品扬帆出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文艺团队带着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出访国家及地区超过70个,开展各类演出、展示展览、文化交流等超过500场次。
新疆艺术剧院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木卡姆艺术团巡回演出等在国外赢得极高赞誉;电影《小马鞭》在德国获得国际儿童青少年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电影《远去的牧歌》戛纳电影节举办推介及展映会,走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主要城市影院。
凝心聚力 增进认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拉泊古城遗址。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这个9月,全疆首座大型综合性非遗展馆新世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竣工,计划年底开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拉泊古城遗址(唐至元时期)对外开放;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在全国设立的第一个分中心——喀什分中心在喀什大学揭牌。
一个个新疆文化新地标的创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
游客在新疆博物馆文创区选购文创产品。资料图
新疆博物馆里《新疆历史文物展》记录着自先秦时期以来,新疆各民族共同开拓中国辽阔疆域、书写悠久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伟大精神的历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展陈,讲述着兵团战士屯垦戍边70载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馆、伊犁将军府承载着自汉以来历代中央政权有效治理新疆地区的史实;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毛泽民故居纪念馆里,呈现着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疆各族民众坚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壮举……这一切,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强大内在精神能量的来源。
截至目前,全疆有150家备案的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有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92个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3年,全疆各级各类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08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新疆博物馆“文物+演绎+文创 创新博物馆资源活化利用”获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史诗<玛纳斯>说唱全息展演》获评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优秀案例。博物馆热、非遗热、文创热,传递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日趋浓厚,文化需求更加旺盛,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增强、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及对历史智慧的汲取。
推动各族百姓情感交流和艺术实践的新疆“村晚”展示活动红红火火;激发全疆文化创造力、培育各族基层文化人才的“群星耀天山”群众才艺大赛新秀辈出;拓展新疆民间文艺发展路径、提升各族百姓文化自信的“我们的节日”新疆民族民俗节日系列活动生机勃勃。2023年,全疆开展营业性演出5600余场次,其中大型音乐节、演唱会119场次,文化新业态、新空间增多,文化演出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疆文化战线将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贡献新疆力量。
相关阅读:
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丨长歌奋进 天山南北展新颜——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疆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丨夯实根基 政通人和气象新——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疆政治建设成就综述
责任编辑:余若琪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