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书写防沙治沙新答卷——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启示(三)

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2024-12-03 09:31:13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要想给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绝非易事。

  从智能机器人种植罗布麻到分布式光伏发电取水治沙;从现代戈壁设施农业到肉苁蓉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的漫长征程中,新疆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科学治沙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国之大者”,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新疆实际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与沙共舞”探索科学方法

  11月29日,策勒县策勒乡防沙治沙标杆工程点,20多名种植户正沿着铺好的滴灌带栽种红柳树苗,不远处是一座刚建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

11月29日,策勒县策勒乡副乡长麦麦提艾力·亚热打开发电站旁边水井阀门,一股水流喷射而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有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可以就近发电抽水浇灌红柳,不用从十几公里外的县城架设电线,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该乡副乡长麦麦提艾力·亚热打开发电站旁边水井阀门,一股水流喷射而出。

  过去,由于没水没电,即便想通过治沙发展种植增加收入,也只能“望沙兴叹”。而分布式光伏技术的出现,让农户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投资低、使用灵活、管理方便,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省份,全区荒漠化土地106.8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国土面积的64.18%;沙化土地74.68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国土面积的44.86%。

  在长期实践中,新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对比,摸索出一批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方法。

  策勒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历史上县城因风沙侵袭3次被迫搬迁,严酷的生态条件严重制约了策勒县农牧业生产。

  上世纪80年代,新疆科研人员在策勒县设立沙漠研究站,开展了长达40多年的防沙治沙研究,创建了干旱区流沙治理的综合防护体系,使策勒县流沙前沿后退10余公里,解除了对县城的威胁。目前,策勒县人工种植红柳接种肉苁蓉面积达4.37万亩,推动和发展了沙区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新疆形成了在沙漠前沿、沙漠—绿洲过渡带、绿洲外围构筑的三级防护体系;选育推广了一批在沙漠边缘适生的优良树种;推动了林果种植技术的进步;有效解决了草方格工程固沙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科技展现出强大力量,新疆荒漠化、沙化土地发展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以科学思维提升治沙能力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为新时期新疆防沙治沙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2023年11月13日,新疆全面打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吹响了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冲锋号。

  如何打赢这场攻坚战,无疑是对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一个艰巨的考验。它有赖于我们对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危害的更深入了解,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人民群众面对未知困难时的坚强意志,有赖于对治沙各项要素的有效调动和整合。可以说,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涉及范围之广、投入人力物力之多、复杂程度之大,都是新疆防沙治沙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如何破题?坚持科学治沙是关键。

  一年多来,新疆组织区内外防沙治沙领域专家,深入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尘”的源区和路径、“水、土、气”的耦合机制和“乔、灌、草”的科学配置,明确干旱风沙环境下锁边工程的空间、范围和模式,提出了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的科学方案,为各市县乡村具体落实指明了方向。

  心中有数、手中有策。短短一年多时间,新疆啃下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最难啃的285公里硬骨头,顺利完成了锁边合龙目标。

  塔克拉玛干沙漠顺利锁边合龙,不仅是一次科学治沙工程的胜利,更是一次指导思想上的胜利。阻击战打响以来,新疆跳出一地一域治沙思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统筹谋划沙漠边缘腹地7个上风口和3个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用水、用地、用电、资金等全要素协调和管理,建立区级统筹、部门协同、地县落实、兵地联动的机制。正是因为有了一盘棋的系统治沙思想,锁边合龙才能形成合力,取得辉煌战果。

  “过去治沙是人沙斗争,现在治沙是人沙和谐,体现出新疆治沙思想的进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说,在新的治沙思想指引下,新疆提出了因地制宜、以水定绿的治沙策略,在水资源条件相对好的区域,优先采用生物治沙方式;在水资源条件相对匮乏、远离绿洲的区域,主要采用光伏治沙;在不具备水资源条件、光伏铺设条件也达不到要求的地方,主要以工程治沙为主。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激发了各地积极探索治沙新模式,涌现出于田县“梯田”治沙、沙雅县光伏发电抽水治沙等典型,带动了企业、社会、农民积极参与,推动了沙产业发展,治沙又致富。

  科技赋能沙产业发展

  眼下已进入冬季,新疆的室外已经很难见到绿色了,走进和田县新疆盛世华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万亩温室大棚基地,只见蔬菜、水果绿油油、红彤彤一片。

11月30日,和田县新疆盛世华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温室大棚内,工作人员正在采收草莓。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投资10亿元在沙漠上建起1000座高效节能温室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西瓜、甜瓜、草莓、樱桃等果蔬,年产值约2.4亿元。

  公司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戈壁温室技术、戈壁基质栽培技术、节水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收益是大田作物生产的5—10倍,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环境恶劣,水资源短缺,发展沙产业不能走粗放式的老路,要以科技为支撑,通过提升产出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杨其长说,南疆地区光热资源极为丰富,沙漠戈壁面积广阔,具有发展戈壁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的有利条件,通过科学规划、科学种植,戈壁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在新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11月30日,和田县英艾日克乡防风治沙点,种植户正在开沟播撒肉苁蓉种子。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近年来,以肉苁蓉为代表的沙产业在新疆快速发展,通过科技赋能,肉苁蓉产量不断提升,为群众带来可观收入,成为增收致富的香饽饽。目前,在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肉苁蓉、沙漠玫瑰、甘草等特色种植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同时带动了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沙产业链不断延长。

  沙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收益,还会对脆弱的环境造成破坏。因此,沙产业被定义为知识密集型的科技型新兴产业,只有在科技武装下沙产业才能在贫瘠的土地上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增强了我们科学治沙、全面打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信心。”陈亚宁认为,科学是一种探索自然、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知识体系,坚持科学治沙,有利于我们更加精准认识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规律,推动治沙过程更加精准、集约、有效,提升沙产业产出效率,从而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杨海艳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