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新疆粮今年多次成为热点话题。地处祖国西北的新疆,仿佛正从干旱、荒凉的固有印象中摆脱出来,要圆自己一个“鱼米之乡”梦。
冬小麦百亩、千亩、万亩大面积单产纪录蝉联全国第一;春小麦创全国百亩方大面积单产纪录;玉米创全国百亩、千亩、万亩、十万亩、百万亩方大面积单产纪录,并率先在全国建成百万亩级玉米“吨粮田”……
继去年粮食首次迈上2000万吨大关,总产增量、播种面积增量全国排名第一之后,2024年新疆主要粮食作物又问鼎全国大面积单产纪录,实现了“大满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谁来养活中国?”是全世界一直关注的问题。
面对世界的疑问,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对于占全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来说,在这场“端牢中国人饭碗”的伟大行军中,没有理由缺席。
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五大战略定位”,优质农牧产品基地被明确提出。这既是对新疆的殷殷期许,也是推动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连续两年交出粮食生产亮眼成绩单的新疆,还有空间吗?“大满贯”后如何开具新“粮方”,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新疆贡献,成为全区粮食生产的新课题。
挖潜:
“单兵突进”时代过去了
全国一盘棋,站在全国大局谋划新疆工作,棋形立刻生动起来。
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首先就要打破对自身固化的认识和定位。
立足国家所需、新疆所能,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审时度势,将粮食工作方针由“区内平衡、略有结余”调整为“区内结余、供给国家”,提出“扩面积、攻单产、增总量、提产能”的工作思路,全面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粮食增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符合农业生产综合水平,还要科学应对产能提升带来的耕地和水资源约束。
9月13日,专家在巴里坤县奎苏镇的 “粮春1758”百亩高产示范田进行实打验收测产。杨波 摄
于全局谋划,在细节实施。新疆发挥35个产粮大县提升产能的关键作用,依托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格局,向科学种田要产量。
从近两年新疆粮食生产数据来看,小麦单产已连续6年实现增长,2024年平均亩产达394.77公斤;玉米的平均单产水平一直领跑全国,2023年达612.77公斤/亩,位居全国第一,以单产提升为显著特点的粮食均衡增产已是不争事实。
但从数据纵向对比来看,新疆小麦平均单产目前仍低于全国399.1公斤/亩的平均水平,玉米平均单产与高产纪录差距超过一倍,呈现出小麦平均单产与先进省份尚有差距,主要粮食作物高产纪录领先、平均单产不高的特点。
对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自治区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建疆分析,这与新疆优先在高标准农田种植粮食,并配套先进栽培技术有关。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余,将配套栽培技术向中低产田推广扩散,实现更充分的均衡增产,是未来新疆粮食产能提升的关键。
“新疆具备向中低产田扩散技术的条件。”李建疆说,不同于小面积试验田纪录,大面积单产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将试验田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的能力。今年的纪录证明,新疆的粮食高产技术已突破试验阶段,具备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基础,可以挖掘更多增产潜力。
目前,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等一些高产创建中使用的技术已越来越多应用在新疆粮食生产中,改变了很多地区粮食生产的传统模式。
今年冬小麦播种期间,沙湾市探索冬小麦套种玉米新模式,在播种小麦时预留玉米播种位置,在小麦灌浆期播种玉米,实现夏收小麦,秋收玉米,粮食生产模式从1年1季变为1年1.5季,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益。
“小麦的产量没有减,又多收了几百公斤玉米。”沙湾市大泉乡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洪涛说,新模式在保障作物正常生长的同时,省去了复播中犁地、播种等环节,节约农时近1个月,让套种增产具备了实际推广的可行性。目前,合作社正在进一步完善技术,充分挖掘新技术带来的增产潜力。
迭代:
“明星”品种开始发力了
近年来,一批拥有本地“户籍”的粮食品种在新疆圆梦“鱼米之乡”的过程中“崭露头角”。
由新疆科研人员选育的新冬60号冬小麦在南疆地区的推广,用实效证明了品种的重要性。过去因为缺少早熟、增产潜力大的小麦品种,南疆地区小麦收获后玉米生长期积温不足,产能较低,很多玉米只能作为青贮饲料。随着新冬60号的普及,其早熟和丰产特性带来的优势,让南疆冬小麦+复播玉米“一年两熟”粮食生产发挥出真正优势。
“小麦玉米抢时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赛力汗·赛介绍,新冬60号搭配早熟玉米品种,实现生产“两早配套”,为复播玉米争取到更多光热积温资源。
2023年,南疆“两早”配套示范田周年亩产首次突破1300公斤。目前,科研人员以品种优势为基础,在“两早”基础上进行适应的栽培技术,有望在两年内将周年亩产提高到1400公斤。
9月初,呼图壁县制种玉米迎来丰收。呼图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推广种植产量品质表现突出、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是新疆实施种业振兴的关键举措。目前,新疆自育的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品种已成为生产主导。2024年,新疆农作物制种产量超过140万吨,生产的杂交玉米种子95%外调黑龙江、山东等地,不仅保障了疆内农业生产,还为全国农业用种安全作出了贡献。
“新品种还需加速替换老品种。”李建疆说,近年来,新疆不断加快粮食特别是小麦的品种更新换代,但在优质高产小麦品种中,老品种占比仍达70%。随着时间推移,老品种不仅存在特性退化风险,其品质和生产特性也将难以适应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李建疆说,今后,科研人员将选育更多适应新疆粮食生产实际的“明星品种”。选育过程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围绕早熟、高产、优质、节水、抗逆等特性,突出产品专用性特点,让更多新品种在产业发展中“萌发”,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拓链:
“高富帅”开始露头了
新疆粮食的品质有口皆碑,但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产业链的延伸,也只是“原字号”,就像蒙尘的明珠。
农产品也可以“高富帅”!要想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就必须打破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原字号”的思维定式。
9月1日,新疆腰站子实业集团面粉加工厂正在生产面粉(资料图)。
在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常有游客慕名而来,不为别的,只为品尝用“腰站子”面粉制作的拌面,了解村庄与小麦的故事。2023年,该村实现总产值5.6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06万元,村民依靠小麦实现了增收致富。
“腰站子”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从卖原粮到卖面粉制品,从种植小麦作物到传播小麦文化的更深思考。该村以有机小麦种植为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生产加工有机面粉、手工拉面、食用油、小杂粮四大类40多种产品,以小麦特色资源为依托发展旅游业,不仅让消费者加深了对“腰站子”品牌的认知,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当下,新疆已将粮油产业作为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纳入“十大产业集群”统筹谋划,推进粮油产业生产、加工、流通、存储和消费一体化发展,在增产的同时更充分地实现增收。
不久前召开的第六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阿拉山口惠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展示的一套粮油产业“种养+”和“种储+”的产业模式,受到参展商广泛关注。
“以种养加循环发展的思路重新审视粮油产业发展。”该公司副总裁邹厚勇说,新疆具备发展粮油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做加法,将各类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就能形成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竞争力。
全链条发力,是为了培育出更多叫得响的好产品。目前,新疆正从原料生产、企业培育、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四个维度同时发力,推进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产品升级,持续提升优质粮油生产供给水平,提高粮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擦亮“新疆好粮油”金字招牌,引领粮油产业发展迈向更高端。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当前,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已全面实施,新疆正通过一手抓生产提质,一手抓产业增效,探索顺应高质量发展所需“新粮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刘新草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