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上午9时10分,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新疆人民会堂举行。图为人大代表周岭答记者问。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瑞摄
从教29年以来,我始终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贯穿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
多年来,我一直注重学生爱国爱疆情怀的培养,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内涵,将爱国主义、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等红色基因,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中,构建思政教学“润物似无声”的深度融合模式。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教学+科研+生产”教学范式,学生90%的毕业设计选题来自生产实际和科研课题;搭建“本—硕”加导师动态科创梯队,指导30余名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省部级、国家级竞赛奖项18项。从教以来已培养学生3000余名,曾带过的班级荣获自治区先进班集体,带过的学生中有自治区教育教学名师高倩、国家“能源先锋”青年科学家李治宇等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建设祖国、建设新疆又红又专的骨干人才。
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我又读了博士。2009年毕业时,许多人选择到疆外发展,面对诱惑我也犹豫过。相比其他地方,我在新疆工作多年,早就产生了感情。塔里木大学需要我,南疆产业发展更需要我所学的专业知识。
在工作中,我经常对团队成员说:“南疆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应该研发什么技术”。我们研发的新型棉花摘锭,耐磨性提高30%,创收250余万元;研发有机肥应用到甜菜种植中,抑制病虫害效果显著,每亩增产10%。
这两年还组建了“南疆阿拉尔有机肥”国家科技小院,开展科技创新赋能企业活动,协助企业绘制各类图纸、申报各类项目、开展培训,让上万群众受益。我们建设科普展厅、视频、沙盘、宣传册等资源,引导南疆青少年认知和熟悉南疆产业发展,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巾帼行动”,进行南疆枣园机械化作业等调研,撰写的枣园机械化调研报告提交自治区农机局作参考。
如今的新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兵地融合稳步推进。作为一名兵团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我将传承胡杨精神,把人才培养、科技兴疆作为奋斗目标,以我的一点绵薄之力,助力新疆兵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王萌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