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年馍里的文化记忆

石榴云/今日新疆原创 2025-02-08 13:25:31

  年馍飘香,年味渐浓。如一道桥梁,蒸年馍连接着过去和现在,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情感与文化记忆。


  ●《今日新疆》记者 刘俊佑/文

  1月27日凌晨4时,杨艳云准时开启了一天的忙碌时光。在60多平方米的艳云烤馍店,每天这样规律的作息时间,杨艳云已坚持了20多年。

  杨艳云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汉族传统节日面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调碱面、揉面、塑形、做各种花样,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她要赶在大家上班前,把烤馍馍、蒸饼等年馍做好,方便大家选购。杨艳云知道,春节前,很多老顾客心心念念的就是她做的那些充满年味的蒸年馍。

  作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代表性传统美食,蒸年馍是当地年夜饭的必备之选,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寓意着新的一年里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年馍飘香,年味渐浓。如一道桥梁,蒸年馍连接着过去和现在,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情感与文化记忆。

  幸福的年味记忆

  52岁的杨艳云是土生土长的巴里坤本地人,从小就喜欢和巧手的妈妈一起在锅边转,耳濡目染间学得一身好手艺。

杨艳云(左)在制作蒸饼。蔡增乐/摄

  揉制面团、擀面坯、涂抹香豆子、卷成长条、切段……杨艳云麻溜地翻卷着手中的年馍,一边往蒸锅里放,一边加大火力。随着蒸笼的层层叠加,诱人的面香扑鼻而来。

  巴里坤当地的老一代人大都会蒸年馍,尤其过春节或者一些重要节庆,几乎每家都要做各种各样的烤馍馍、蒸饼子,有时还要做些油酥馍、烧干粮、炸油果子。杨艳云幼年的记忆里,每年快过春节时,奶奶和妈妈总是天不亮就开始制作年馍。小小的面团,在她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被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形状,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福”字馍,有寓意年年有余的“鱼”形馍,还有寄托长寿愿望的“寿桃”馍。

  蒸年馍的形状与色彩都有着特殊的寓意。比如,莲花形状的年馍,象征着富贵吉祥;圆形的年馍,寓意着家人团圆、和睦相处;而红色的年馍,则寄托着人们来年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的美好愿望。

  那个时候,每当看着那些面团在长辈们手中变幻出各种模样,感受着那份浓浓的年味,杨艳云便充满了对年馍的喜爱和对春节的期待。长辈不仅教会了她制作年馍的技艺,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杨艳云逐渐明白了这项技艺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与情感价值。

  年馍制作的过程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杨艳云和家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忙碌,一边分享彼此的故事与快乐。这种氛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着大家庭的温暖与幸福。而春节的餐桌上,一盘盘热气腾腾、飘着香豆子独特香味的年馍,总是最先被一扫而空。在杨艳云看来,那一个个年馍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

  技艺的魅力传承

  作为一种原汁原味的乡土技艺,蒸年馍在巴里坤当地代代传承。在长辈的传授下,杨艳云逐渐掌握了蒸年馍的精髓,并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汉族传统节日面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镇旧户东村村民正在做年馍。仲兆丰/摄

  “我妈是家族中制作蒸年馍的高手,老人家今年已经84岁了,她制作的年馍不仅形状各异、色彩漂亮,酵面头发的味道更是与众不同、恰到好处,很受大家欢迎。”杨艳云说。小时候,奶奶和妈妈做蒸年馍时经常给她传授一些技巧,比如:要用力揉面、多揉几遍,直到面团变得光滑而有弹性,面揉好了才能做出松软可口的年馍。说话间,杨艳云熟练地将揉好的面团分成小块,然后拿起一块放在手心,轻轻揉搓几下,再用擀面杖擀成圆形。接着,舀一勺馅料放在面皮中央,再将面皮包裹起来,捏紧封口,一个漂亮的年馍就做成了。

  年馍好不好吃,完全取决于面发得好不好。几十年来,杨艳云一直都在坚守,按照奶奶和妈妈传承下来的方法,用酵面头发面。每次她都要在头一天下午把面活好,反复揉搓,和好面后,再放到热一点的地方发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为这一项技艺的传承人,杨艳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杨艳云的影响下,她的孩子们也逐渐对年馍产生了兴趣。每当春节来临,孩子们都会主动参与到年馍的制作中来,从和面、发酵到塑形、蒸制,每一个环节都学得津津有味。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杨艳云满是欣慰。

  平日里,杨艳云一直在把这项技艺传授给感兴趣的人,仅哈密市及周边就有十多个徒弟陆续开起了烤馍店。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粮食局附近的烤馍店就是其中之一,前两年店主赛力克古丽·卡米西开始学烤年馍、蒸饼等面点制作技艺,无论是新手阶段还是成功开店,平常遇到不会的问题她总会请教杨艳云。

  除了做年馍以外,杨艳云还经常参加各种文化展览和交流活动,向更多的人展示年馍的魅力。在她的努力下,当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和喜爱这道传统美食。

  追梦的守正创新

  在制作年馍的过程中,杨艳云始终保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每次做年馍,杨艳云都会精心挑选食材,严格控制火候,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在她看来,自己不仅仅是在传承一道传统美食,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她的技艺不仅保留了家族制作年馍的精髓,还吸收融入了现代元素,使这道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现在人们的饮食观念不断变化,传统的年馍虽然美味,但往往因为高糖高油而难以迎合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我打算精选一些如玉米面、小米面、燕麦面、荞麦面等原料,尝试将科学养生理念融入年馍的制作中。”杨艳云说。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影响下,杨艳云开始积极利用网络营销手段推广年馍和年馍技艺。如今,她在深圳等地已有了固定客户。下一步,杨艳云准备注册商标,并希望通过网络加强和粉丝的互动,更多地分享制作年馍的心得和经验,进一步扩大年馍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刘豪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

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