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翔
3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全国人大代表卓娅·巴合提走上“代表通道”,分享让文物“传下去”“活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感悟。
“大家好,我是全国人大代表卓娅·巴合提,来自中国新疆阿勒泰。”她微笑开场,“2024年,一部《我的阿勒泰》让全世界认识了我的家乡。这里不仅有风景秀美喀纳斯湖,有全国地形最丰富、开滑最早、雪期最长可可托海滑雪场,更有着深厚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卓娅·巴合提向大家展示金翼兽饰文物模型。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在阿勒泰留下大量珍贵文物遗存。
比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先导片第一帧画面,随着一片雪花飘进人类滑雪起源地——阿勒泰,亿万群众认识了一万年前的彩绘岩画:远古时期阿勒泰先民手持滑雪杆、脚踏毛皮滑雪板,身姿矫健,驰骋雪海。这一独特呈现,正是文物“活起来”生动体现,它跨越时空,向世界传递着中华文化魅力。
身为阿勒泰地区文博院馆员,卓娅·巴合提日常专注于野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有空时还积极开展馆藏文物公益讲解。
“在阿勒泰地区博物馆,游客朋友们关注最多是一件两汉时期的金翼兽饰。这匹腾空飞跃、色泽光亮的骏马,与‘马踏飞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卓娅·巴合提说着,顺势举起左手,向大家展示该文物复制品,“它们共同见证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历程。”
文物承载文明、跨越古今、见证历史,卓娅·巴合提始终聚焦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传承。“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路径。”她说。
我国西北地区岩画类石质文物类型丰富、体量较大,但由于长期暴露在野外,遭受气温变化、风吹剥蚀、生物侵害等,出现了多种病害。为此,卓娅·巴合提提出借助数字化采集手段,完整记录文物现状,保存相关图案、线条内容,为石质文物保护学科建设留存研究资料。这一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积极回应、推动落实。
今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中,阿勒泰地区8支普查队的40名队员,与全疆107支队伍的653名普查队员携手奔赴天山南北,全面清查文物“家底”。他们认真记录不可移动文物存在环境,及时研判生产生活对文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扎实做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基础性工作。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让文物‘传下去’‘活起来’,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精神根脉,是新时代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卓娅·巴合提表示,她将继续在文物保护之路上坚定前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王萌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