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丨乡村嬗变

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2025-04-21 20:53:36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新疆的农村,正在经历一次跨越式的嬗变。

  街道上走路扬起的尘土不见了,错落有序的庭院变得干净整洁,家里用上了水冲式厕所,换了新的厨卫家电,旅游康养等乡村新业态发展的东风吹到了村里。短短几年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在新疆广袤农村悄然兴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却代表着更丰富的内涵,意味着在乡村建设上,不仅要让乡村美起来,更要让乡村更宜居、产业更兴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农村人咋就“讲究”起来了?

  如今,有机会去南北疆农村的人们,很容易发现,同前些年相比,村民们变得“讲究”起来了。

  皮山县木吉镇阿萨尔村村民肉孜麦麦提·喀迪尔一家人的生活如今发生了大变化。过去一家人睡觉、吃饭、待客都待在一张土炕上,孩子写作业经常都得跪着。如今,家里已划分出客厅、卧室、餐厅等区域,沙发、茶几电视、冰箱等家具家电也一应俱全。

  “下班回家洗手洗脸,换了衣服再吃饭。”说起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肉孜麦麦提现在已经很适应了,这些年他家里通了自来水,修了卫生户厕,过去城里有村里没有的,现在都有了,身边的村民们更加注重个人卫生,穿着也讲究了。

  过去有人说,农民们就那样,一代代都是那样生活。近年来,在现代文明之风的吹拂下,农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因不难理解,表面看,农民生活方式之所以不易改变,背负的是几百上千年形成的习惯力量,实质则是农村物质条件的相对落后和公共服务的缺失。这些年,新疆围绕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聚焦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推进农村水、电、路、房、气、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持续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的便利化程度。

  农村变得干净整洁,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精致。近年来,新疆各地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引导农民群众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在保留乡土特色的基础上对村容村貌进行微改造、精提升,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

  目前,全区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63%、33%、90%,全区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有卫生室的行政村占比达97%,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和城市在公共服务便利化上的差异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乡村建设促进处处长马伟铖说,经过长期努力,新疆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过去只能在城市享受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今在村里就能实现,越来越多的农村变成看得见绿水青山、留得住乡韵乡愁的好地方,走上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新路。

“晃晃村”旅游基地。伊犁融媒体中心供图

  城里人咋就愿意下乡观光投资了?

  基础设施改善为农村带来了全新风貌、也带来了承接产业发展的机遇。很难想象,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一个曾经无人知晓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了一房难求的网红“晃晃村”。

  四宫村地处伊犁河谷,与法国普罗旺斯地处同一纬度带,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相似,成为远近闻名的薰衣草种植基地。

  “以前村里泥巴路,下雨走路都费劲,更别说把特产运出去了。” 四宫村村民高增回忆说,如果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四宫村的薰衣草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

  近年来,四宫村立足自身特色,发展以薰衣草种植加工为基础,以文旅业为牵引的薰衣草融合发展业态。这期间,四宫村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修建乡村客栈、特色产品店、咖啡馆、烧烤店等,丰富多样的旅游业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没事的时候去晃晃村晃晃。” 2021年,四宫村注册了“晃晃村”品牌,旨在让游客感受“晃晃悠悠”的乡村慢生活。村里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为依托,围绕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薰衣草主题旅游景区,引入社会投资超1亿元打造“漫心忘忧谷”4A级景区,改建一批特色民宿,满足了村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需求。

  有田园风情、有时尚元素,有乡村的宁静与惬意……四宫村以便利的生活条件、独有的环境优势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来此创业、定居,全村 “新、老”村民已达3000人。2024年,四宫村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2万元,跑出了乡村发展“加速度”。

  “乡村建设创造了城市无法替代的发展机遇。”马伟铖介绍,近年来,新疆各地推进乡村建设的同时,挖掘乡村农业生产、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多元价值,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一二三产业和农文旅融合发展,让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农民和村集体。

  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新疆持续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各地将农业产业化企业享受支持政策与联农带农紧密挂钩,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273个,带动230余万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让产业发展真正惠及于民。

  乡村建设如何实现更大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未来将有越来越多乡村实现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普及后,乡村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这些问题都对乡村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2年以来,新疆持续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衔接资金54亿元,在全区范围建成610个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从建设经验来看,坚持规划先行、多元投入、农民主体,落实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农民参与的发展格局,对于乡村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就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当地依托“最美伴山旅游公路”“全国最大农业公园”和菜籽沟村、水磨沟村、月亮地村等示范村,串点成线发展全域旅游,打造风光电科普、文学馆研学、七彩万亩旱田养心等精品路线,沿线村庄根据自身特色参与文旅产业,提升乡村发展内涵。2024年,木垒获自治区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03.3万人次,旅游收入21.83亿元,同比增长66.14%。

  目前,自治区已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全部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通过系统规划,将村庄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全局,做到了先规划后建设,依规有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得益于科学布局规划,全区6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除率先实现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外,202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5000元,比全疆平均水平高出近6000元。

  “让更多村庄更加美丽宜居。”马伟铖说,今年,新疆将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发展理念,建设260个自治区美丽宜居村,与已建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有机结合、连线成片,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整合集聚提升、资源禀赋优势互补,实现和美共富组团发展。各地将聚焦短板弱项,紧盯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为重点,逐步变示范为引领,将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布局、一体建设,实现村与城的共同发展,协同提升,让和美乡村可感更可及。

责任编辑:薛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