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记住历史中惊鸿一现的“游艺圃”——昆仑古道科考手记之四

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2025-04-28 22:50:57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

  不知以往,焉知当今?此次昆仑古道科考队常备的参考书之一是《新疆游记》。

  1916年10月,北洋政府财政部特派专员、湖南衡阳人谢彬抵达新疆,骑马或乘马车开始14个月的调查、游历,后来以日记体写成了《新疆游记》一书,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这部游记被视为关于新疆的百科全书。1917年7月,谢彬来到叶城,在他笔下,叶城是丰饶之地,物产充裕,外贸发达,同时,英俄势力在此渗透现象严重。

谢彬著《新疆游记》。资料图

  《新疆游记》对当时维吾尔族取汉名现象,大加赞赏,“……充乡约者,如杨福堂、骆和达、石成玉、胡杂翰、方立言、文华国、周怀玉、陈国栋等;服公务者,如游艺圃、沙里吉、李照风、余青山、向玉生、王自智等;其他商民,亦多仿效。”

  文中提到的“游艺圃”是叶城历史上的名人。在《叶城县志》人物传记中,游艺圃紧排在邓缵先之后:“牙合甫·玉努司(1884—1942年),又名游艺圃,男,维吾尔族,清光绪十年(1884年)生于今叶城镇吐格曼艾日克博依居委会一个贫寒的家庭。牙合甫·玉努司7岁上经文学校。18岁时,被巴依雇去顶替其子上汉文学堂,学堂教习为他起了个汉文名‘游艺圃’。牙合甫·玉努司聪明好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保送到迪化高等学校深造。毕业后留在省政府工作,不久升任科长,后升任柯坪县县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卸任回叶城。”

  史载,游艺圃为官清廉,不抽烟,不喝酒,未买一亩地,未置一间房,回叶城后依靠哥哥资助生活。学者崔保新在《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1915—1933)》一书中写道:游艺圃回叶城后,“常戴一顶蓝色礼帽,身穿灰色呢子大衣,一介书生打扮。他为人随和,对下属亲切,在叶城喜同平民百姓来往”。在20世纪30年代,游艺圃识大体,顾大局,两次自任叶城县县长,力撑危局,保护黎民百姓。

  从贫寒子弟到一县之长,游艺圃命运改变的关键,在教育。当时维吾尔族有钱人家不喜欢读书,官府动员适龄儿童读书,被家长视为劳役,千方百计逃脱,游艺圃正是巴依(地主)抓来的冒名顶替者。崔保新感慨:“哪会想到,受过汉语学堂教育的一个穷小子,后来竟成为人人尊敬羡慕的县长。这是那个有钱有势的巴依做梦也想不到的。教育改变人生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崔保新著《沉默的胡杨》。资料图

  文字是文明的主要载体。语言相通,才能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从秦始皇开始,就深知 “书同文”对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到汉代,汉语已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之一。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是当时新疆地区各民族上层人物学习汉语的写照。

  文物实证了新疆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历史——天山南北出土了汉、晋、南北朝、唐、宋、元大量儒家文化遗存,如南疆楼兰古城、尼雅遗址、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诗经》《尚书》《春秋》《左传》《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学典籍残卷,反映出中华文化在新疆开花结果的史实。

  世界四大古文明,唯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断,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充满感染力、凝聚力与生命力。500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发源于这片土地,植根于这片土地,最适合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生产和生存的人。哲学家赵汀阳提出过“漩涡模式”:中华文明是有着强大的向心力的一个漩涡,不断把周边各个地方各个文化卷到一起,形成一个极其丰富的、巨大的时空的存在。

  “漩涡模式”可以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包括新疆地区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汉传佛教的《金刚经》等多部典籍,是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所翻译,他创造的“慈悲”“世界”“觉悟”“苦海”“爱河”等词汇成为如今汉语中的常用词;元代畏兀儿人廉希宪是忽必烈的宰相兼儒学大师,力推中华文化,今天北京高校云集的魏公村,就是以廉希宪的魏国公封号命名的。

  史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他在《中华文化十二讲》一书中强调,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思想交流与融合的结晶。他还说,中华民族强大的认同度和凝聚力,不在于族群、血统,而在于文化、文明,“夷、夏界限之分主要在文化,不在血统”,“可见讲《春秋》的学者所谓‘诸夏而夷狄则夷狄之,夷狄而进乎诸夏则诸夏之’,此说决不错。”

  以血统来划分族群的西方学者,并不理解中国何以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美国学者拉铁摩尔在《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就机械地把中国长城内外对立起来,选择性忽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毫无例外地接受了华夏文明,复制政治礼法制度,推崇孔子,崇拜关公。清朝雍正皇帝专门作《大义觉迷录》指出,华夷之分,不应该以地域划分,而应该看德行,“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他进一步指出:现在是“天下一统,华夷一家”。

  “天下观”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中国疆域、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深远的影响。钱穆认为,若无中国先民的天下观念,必无广土众民、绵延持久、举世无匹的中国,“中国各地,无论他们最先的远祖,是否同出一源,但因山川之隔阂,风土之相异,他们相互间经历长时期之演变,生活习惯乃至语言风俗一切都相悬绝。若非中国的古人……能抱甚为宽大的民族观念,不以狭义的血统界限自封自限,则民族融合一时不易完成,而国家凝成亦无法实现……中国文化史也将全部改观。”

  先人智慧,惠泽至今。

  当年,谢彬行走新疆,有痛心疾首,也有殷殷期待。今天,昆仑古道科考队一边读《新疆游记》一边深入昆仑山内外,有欣慰,有勉励,更多的是责任感——组织此次科考,就是通过挖掘昆仑文化蕴含的天下观、大一统思想,弘扬先人智慧,为文化润疆注入历史厚度,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责任编辑:杨蕾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

评论